上网课、老师批改作业、和同学联系、娱乐解压……网络时代,让孩子完全远离社交和学习类App几乎不可能。但未成年人在使用这两类App时,却很难保障安全性,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被骗事件时有发生,学习类App内又充斥着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
“好端端一个学习软件,学不了什么知识,不是让看广告,就是让花钱买会员。广告要和学习有关也行,都是玩,孩子更无心学习了。”初三学生的家长杨女士吐槽一款适合人群为年龄“4+”的学习类App,里面有各个学科的试题。但在进入试题页面后,下方长时间有电商平台的商业广告。
调查发现,一些知识类App存在植入广告,或是打着“0元”上课的幌子推销各类课程。而一些社交App的注册认证系统形同虚设,年龄性别等可以随意设定。自相矛盾的是有的社交App明明是18岁以上才能使用,但却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
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海安认为,应当从完善立法和强化监管两方面规制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交和学习类App。第一,要完善App准入法律制度,严格监管平台青少年模式运营情况,严厉打击青少年模式的破解行为。第二,要求软件平台采取措施保证青少年模式下的输出内容数量与质量。
(《天津日报》9.19 韩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