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控这么久,这几天,我算了一下个人开销。我,没有养宠物,也有一份不太受疫情影响的工作,有固定收入,让我不会感到失业或没有钱用的恐慌。
零食开销支出,算了下来,占了大头。心理开支,600元。在封控中期,到了一个月的临界点。我给自己预约了一位较为有名的心理咨询师。长久以来,我好像一直处于焦虑、无措的状态,急需一个情绪上的出口。我不知道这600块实际效果如何,但在显示“预约成功”后显然松了一口气。
购物网站上的各种夏装,花费将近300多。每件都很便宜,看模特上身的照片实在太好看,忍不住在想自己解封后上身的样子。于是在夜晚,我个人意志力最薄弱的时候,一键下单,结算。
梳理下来,我发现,产生这些消费的大部分时刻都是在我难以忍受一个人独处生活所面对的空虚时发生的。不得不承认,在吃到甜食的时候,大脑味觉能直接分泌出多巴胺,带给我短暂的快乐,但快乐消逝后,如何习惯一个人安静独处,才是我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也许我不得不承认,与他人建立关系容易,反而与自己建立起自洽、稳定的关系难。
我带着疑惑去向一位在上海的张爷爷请教。这次封控,他和家人以节省、降低消费欲望为乐。两个人的居家隔离生活,好像回归到特别朴实、平淡的状态。我问他们,怎么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包括怎么调整心态独处?
他说他现在和老伴以“多睡觉少消耗”的方法来对抗各种欲望。他告诉了我以下五种方法:
——摆正心态,少消耗是指除了金钱上要控制消耗,其实也要控制情绪上的消耗;
——要明白大家都不容易;
——人生就是一件事一件事组成,高兴也好痛苦也好都会过去;
——这段时间多学一些知识和谋生的技能;
——多一些开朗的心态和忧患意识,让危机再次来临时,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我看到张爷爷在手机上给我打出这么多字的时候,非常感动,我能想象到老年人用手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神情。我竟然觉得,也许这比600块的心理辅导还来得及时受用。
5月16日的晚上,我突然收到小区群里可以出门的消息。我又在睡前思考,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购物带来的虚拟的快乐究竟能填补内心的空白吗?本质的快乐,难道不是关注当下最实际的一点点微小的变化吗?
(澎湃新闻 5.21 乔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