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老子思想对于化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消融文明间冲突、抚慰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促进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建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重视共通,落实到传播过程,就是在平等交流、互鉴互惠的基础上,寻求语言风格、叙述方式的友好,寻找传受双方内在精神的契合点。
比如,语言的简明和易于接受。《道德经》的语言是古汉语,文意玄奥、修辞多元,导致文本的可读性与可译性门槛都很高。出版机构可以专门给域外读者发行《道德经》海外版,推出明白易懂的现代汉语注释本,增强文本的易读性与易译性。
又如,叙述方式的亲和与友善。英国《卫报》在一些涉及老子思想和著作的报道中,通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自然切入。这样的叙述方式或多或少淡化了《道德经》来源于东方文明这一背景,而更强调人类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从而让域外读者更容易在一个人类文明共同体中对老子思想产生认同、共鸣。
再如,建立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的连接。《道德经》在域外的传播,应当结合时代需求,积极展示老子思想中具有当代价值、共同意义的文化元素,并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念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上建立连接。老子思想与阿拉伯哲学中苏菲思想的精神有共通之处,这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结合因素;《道德经》深受西方嬉皮士和反主流文化人士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的一些思想迎合了这些群体对健康、运动和环境保护的热衷。
老子思想在西方流传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生活哲学的睿智。新形势下,老子思想和著作的域外传播,应当有意识地从“文学文本”“文化文本”转向“生活文本”,如采取旅游化推介、商品化推介等途径。通过“生活文本”,进一步让老子的思想从无形、抽象转为有形、具象,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
(《解放日报》3.8 武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