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学不仅具有少数民族文学描写边疆风貌、展现地域风情等一般特点,还具有独特而神秘的民族文化色彩,艺术化地反映着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民情,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内容大都反映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表达真诚质朴的民族情谊,歌颂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比如,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早期作品《森林里的歌声》,以20世纪50年代鄂温克族解放前后15年为时代背景,记述了鄂温克族解放的大事件;达斡尔族作家巴图宝音的《挚友》、吴文顺的《融》,从题目就能深切感受到各民族间的浓浓情谊。
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在创作中细致描写民俗风物,详细记录宗教仪式,介绍节日庆典,展现各种习俗和日常生活细节。他们以一种“本真性”的言说,为最大限度地保存本民族文化做出努力。例如,达斡尔族作家阿凤的小说《木轮悠悠》,介绍了达斡尔族传承了三百年的制作勒勒车的独特工艺;鄂伦春族作家敖荣凤在散文《驶出白桦林的“船”》里展示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使读者从中领略到鄂伦春人独特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作家们自由灵活地运用各种艺术体裁,如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来描绘民族传统文化。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丛林幽幽》用科普式笔法和“元小说”形式,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进程中插入对民族信仰和习俗等方面的介绍,形成多声部复调式文本,在作品中记录和表现本民族文化。乌热尔图的《太阳姑娘》直接以民间关于太阳神的神话为基础,用三分之二的篇幅,由老额尼缓缓讲述为人间送温暖和光明的“太阳姑娘”的故事,反映了鄂温克人对太阳神的崇拜。
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的兴起,已有学者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中的生态书写进行研究。支撑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生态保护意识的,是其系统性的生态哲学思想,这种意识的形成有地理、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人口较少民族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更有原生性,他们往往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为这些民族对人与万物统一性的认知提供了物质基础;宗教信仰如东北地区的萨满文化,则是这些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独特认识的精神基础。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陈珏)
(《中国社会科学报》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