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者写书、写文章,在书名、标题上可谓煞费苦心,唯恐语不惊人;尤其是做传媒的,更是把标题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以至于有“标题党”的称谓。反观古书的书名,起得就随意率性得多了,下面分类说说。
首先,春秋以前没有私人出书这回事,全是官方出品,书名的官方色彩也就很浓厚了。比如鼎鼎大名的《春秋》,鲁国官方历史书,记录每年、每季、每月、每日发生的事,春夏秋冬,无所不包,所以单独拎出春秋两季做代表。
其次,很多古书的书名、篇名就是简单摘取第一句话的头两个字,跟内容关系不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哪里呢?《蒹葭》。蒹葭是两种水草,泛指芦苇,这首诗讲的是爱情,跟蒹葭的联系在哪儿呢?
第三,古人写书,多是写完一篇发行一篇。把这些分散的篇目收集、编辑到一起成为一本书,一般都是门下弟子或者再传弟子的功劳。给先师的书编好了,为了表明家法,为了说明自己学派的渊源,就拿祖师爷的名字当书名了。比如韩非,他在世时写出了《孤愤》《五蠹》《说林》等单篇文章,十多万字。是法家后学把这些文章汇总成为《韩非子》。
所以,古人写书往往是随时随地写下,但自己又不整理,自然也不会起书名了。
自己给自己的书命名成为一种通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文人写书没人给往下传了,不得不自己编辑自己的书。这时起,桓宽的《盐铁论》、刘向的《说苑》、扬雄的《法言》等出来了,作者与书的对应关系才逐渐紧密地建立起来。
(《奥秘》2022年第1期 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