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的儿童小说《一百条裙子》里讲述的故事,距今天大约七十多年了,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甚至细节,今天仍在美国发生着,仍在这个世界发生着。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与学生欺凌有关的故事。一名穷人家的移民女孩,有一个波兰名字:旺达·佩特罗斯基。同学们叫她“小波兰佬”,不与她一起玩,还捉弄她。女生们把旺达团团围住,向她炫耀自己的裙子。旺达不得不自卫了。她说:“我有一百条裙子。”瞬间,鄙夷像潮水般涌来。“没人能有一百条裙子。”“你为什么不穿着上学呢?”“那它们在哪呢?”旺达沉默了好一阵,她的态度仍然坚定:“我有一百条裙子,它们全都挂在我的衣柜里。”从此,“旺达有一百条裙子”成了十三班的游戏,同学们总以此嘲笑她。老师组织绘画比赛,旺达的一百幅裙子设计图在班里展出了,每一幅都有着令人炫目的颜色和极度华美的设计。旺达赢得了冠军。
后来,旺达走了。她父亲给老师留下一封信。“敬爱的老师:旺达以后不会再去你们学校上学了。现在,我们要搬到一个大城市去。再不会有人叫‘嘿,波兰佬’。在大城市里,有趣的名字多得是。”这封信像重锤敲在同学们心上,也让我解开了一个谜团。我研究天津犹太历史文化二十多年,常常疑惑我的那些在天津出生的犹太朋友,到了美国之后,为什么都把他们长长的名字后边的“斯基”改掉了。旺达的经历也许便是他们曾经的生活。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埃莉诺·埃斯特斯直面社会矛盾,又巧妙地选择了儿童文学的解决方式:旺达把自己设计的裙子图纸送给了那些曾经欺负她的女同学们,她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她们;旺达爸爸的信也叫学生们羞愧和自责。通过“一百条裙子”,孩子们都得到了成长,这正是儿童小说所要达到的目的。
(《今晚报》2021.12.18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