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暗室”出自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
据载,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
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他不会因为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臣。他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不管在别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都是如此。
《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意思是说,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这里的“不睹”“不闻”之地又称为“暗室”,要做到“不欺暗室”,即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其实,在别人“不睹”“不闻”的所谓“暗室”,自以为“独”实则不独,因为至少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自己。因此,要做到“不欺暗室”,更要做到“不自欺”,从而做到表里如一。如果说“不欺暗室”是指不要看重是否有别人在场,强调修养的方法;那么“不自欺”则是指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心,要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强调修养的境界。
(《中国纪检监察报》12.10 陈方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