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北京市毛家湾,考古发现了一个有百万余片的明代大型瓷器坑。考古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形成于正德年间的垃圾场。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存,“垃圾场”之说显然低估了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
从时间节点看,瓷器坑形成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皇帝,死后无子嗣,继位的嘉靖皇帝是由外藩进京。正德嘉靖之际的政局更迭,包括革除武宗朝弊政与嘉靖大礼仪,带来了剧烈的人事大变动。革除弊政的结果是,豹房公廨群体新权贵及其庞大的役使人群被驱逐。这涵盖了七类人群:亲信宦官;边将官军;豹房各种服役人员;豹房及城内毁弃各寺院僧人;豹房及其相关皇庄、皇店商业活动人员;豹房相关城内居民的离散人员;来华外国使节与来自丝绸之路中转站的少数民族首领等;再加上因大礼议被驱逐的朝臣及其亲属,统而计之,粗估为二十余万人。
毛家湾的大瓷器坑,见证了这一庞大的多元群体的消失过程。他们作为曾经在北京生活的外来人员,在非正常离开北京甚至离世以后,其日常的瓷器用品被大量废弃是可以想见的。这些瓷器不属于细软可以带走,而且大量被打碎的瓷器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瓷器主人是非正常离开的。如果每人所用瓷器以一件计,有二十余万件;如果被打成碎片,以一件为五片计,即可达到一百余万片。
由于瓷器坑与武宗豹房的宫外建筑群在同一区域内,明显具有就近填埋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正嘉之际的16世纪初,正是全球化开端的重要节点,不仅西方葡萄牙使节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华,而且武宗弊政也多与永乐迁都以来明宫廷中的陆上丝绸之路外来文化影响相关联,因此,清除弊政也导致了“闭关”的发生,深刻影响了陆海丝绸之路的际遇和中外关系的正常发展。此外,在嘉靖皇帝眼里,明武宗的尚武、崇佛、狩猎、玩乐、放荡、经商等,都与外来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继位后的宫中风尚大改,笃信道教的他转向了回归传统文化。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
(《南国学术》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