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得病,众人均摊”,近年来,一种抱团抵御大病风险的互助共济模式吸引大家眼球。然而,部分消费者发现,分摊了救助金后,当自己患病向平台申请互助金赔付时,却频频遭遇拒付。
2017年,31岁的小郑被互联网大病互助模式吸引。简单了解后,小郑觉得这种模式花钱不多,门槛也低,还能多份保障。于是,她加入了某平台大病互助计划。该互助计划宣称,通过“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模式可享受健康互助金最高30万元,互助范围包括恶性肿瘤等百余种重疾。
加入互助计划后,小郑按规定分摊了互助金。一个月只需花几块钱,自己患大病时却有高达30万元的互助金保障,小郑一度觉得这种模式比买保险要划算得多。
2019年11月,小郑不幸查出患有乳腺癌。然而,当她向平台申请互助金时却遭遇了拒付。平台以小郑加入互助计划时曾患有胆囊息肉,不符合互助条件,拒绝支付互助金。此时,小郑才仔细阅读了加入该平台互助计划的免责条款。她发现,其所患胆囊息肉的相关条款位于健康条款中的“消化道疾病”项下,需要点击鼠标才能进一步查看。而在小郑加入该计划时,平台并没有对此做出充分的提示。
2018年12月,刘女士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入了一款大病互助的抗癌计划。按照协议约定,加入者如果在互助期内患癌,可以享受10万元的互助金。2019年10月,刘女士被确诊患有宫颈癌,她在向互助平台申请互助金时,同样遭到了拒付。平台认为,刘女士曾因肥胖症做过部分胃切除手术,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相应条款。但刘女士认为,她在加入互助计划时未曾患癌,平台默认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会员协议”,没有强制阅读协议内容,如今她患癌符合赔付条件,平台理应赔付。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网络大病互助产品,这些产品看似低门槛,但仔细研究相关条款会发现,这些产品在年龄要求、免责事项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以及隐藏条件。为防止带病加入,这些大病互助产品还会设有等待期或者观察期,有的规定为加入计划后的90天,有的规定为180天。等待期或者观察期内如果被发现患有相关疾病将不能获得保障。有些合同条款需要消费者滚动、下拉屏幕或者点击进入才能够看全。一些重要条款尽管平台也会在字体和颜色上进行区分以示提醒,但主要还是依赖消费者仔细阅读、自行评估。
(《北京晚报》12.3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