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很多有担当、干实事的干部为基层治理、为民生大事操心费力,做出诸多成绩,是干部中的主流。但同时,干部队伍中不乏投机取巧、曲意逢迎之人,他们没把心思、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是用在一些不该用的人和事上。
日前,半月谈记者聚焦基层个别“花头干部”,这些干部只会来事,不会干事;不干实事,擅长加戏;对上逢迎,擅搞形式;善唱高调,善于表演,值得警惕。
对整个干部队伍来说,“搞花头”不仅影响干群关系,也影响政府公信力。就某些地方官场生态而言,“花头干部”极有可能因为表面功夫做得足、能言擅演而被赏识、被提拔,这必然对那些踏实干事的干部形成逆淘汰。
怎样及时甄别出“花头干部”?如何让他们没有市场、尝不到甜头?有专家建议,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完善基层干部考评机制,细化考核办法和标准,以实绩实效评价打分,形成优者奖、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机制和氛围;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要更全面、深入地听取其他干部、同事和可能知情人员的意见;避免一把手搞“一言堂”,要对那些纯粹出于私心、不负责任的推荐予以问责。
(《工人日报》12.2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