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就业难"为办学导向敲警钟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07日   01 版)

      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人,迈入千万人时代。日前,教育部、人社部召开会议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相比今年这届,毕业生增势迅猛,竟同比增加167万人。要知道,从2011年到2019年的近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才增加了174万人。

      为此,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将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并把就业纳入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作为“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就业市场,也关乎高校教育培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能,但通过扩招延迟大学生就业时间,仅仅是缓兵之计,终归还会在就业市场上暴露出供过于求的就业压力。以研究生扩招为例,可以延缓本科毕业生就业两到三年。然而这种延缓,以稀释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从而导致“学历贬值”和“学历高消费”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太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当前的考研热、考公热、教资热暴露出,部分院校以学历为导向办学,学校回报给学生的是一纸文凭,而不是高质量的教育,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会制造更多的现实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11.27 俞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