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放铳老人获刑,“情法冲突”如何“情法两尽”

    《 文摘报 》( 2021年11月16日   02 版)

        今年9月,做了几十年放铳人的罗守义及其妻子,因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被“判三缓三”。73岁的罗守义觉得很委屈,认为放铳就是一门祖传的“手艺”,这令此案备受关注。

        在湖南乡俗里,放铳是“白喜事”和“接老爷”等民俗活动中必备的、也是最具显示度的组成要素。放铳人手持装着自制黑火药的铁铳,走在由旗手、唢呐手、锣鼓手等组成的队伍中,每到关键时间或地点,放铳人就要点燃引信,让铁铳轰响一声。

        随着社会的演变,放铳及放铳所必须的自制火药,风险程度愈发严重。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法院近日也通过微信公众号以集中审理的三起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爆炸物的刑事案件,向公众普法。文章称,尽管“白喜事”放铳属于传统民俗,但会导致民间自行制造、买卖、运输、储存黑火药等一系列违法行为的发生。

        中国法律现代化之父沈家本曾以“情法两尽”为新旧法学的核心要义。罗守义作为放铳人,其非法制造爆炸物的目的非常明确。罗氏夫妇既无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也无实际发生危害后果,这就是法院给其夫妇“判三缓三”的理据,也是情法交融的裁判体现。而且,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爆炸物罪也不是“突然”入罪的,放铳人因此罪被判罚,在湖南基层法院间或有之。应当说,放铳在乡俗中的存在,就是地方普法效果欠缺的明证。

        “情法两尽”不仅是对法官的要求,更是对肩负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维护责任的基层官员的要求。面对基层纠纷和社会治理,需要基层官员通过兼顾情法两端的治理举措,努力实践“谁执法谁普法”的重任。

        (《新京报》11.3 王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