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运会刚刚在陕西闭幕,107年前这样的全国性体育盛会在北京天坛也曾举办过。北京天坛以明清两代皇家祭天而著称,少为人知的是,她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运动会的发源地和承办地之一。上世纪初,天坛曾开创性地承办了多次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在社会上掀起体育运动高潮。
肃穆天坛首办运动会
1913年5月26日,首届华北运动会在天坛举行,来自北京、山西、河北、天津等地的32所学校参加了比赛,“学生运动者计二百五十七人,观者约一万二千人。”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专门为运动会制备了两座银杯作为奖品。
首届华北运动会是近代北京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运动会,同时也是1914年以前我国北方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在近代北京甚至全国体育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13年第5期《教育界》对运动会评价颇高:“京师为首善之处,学校林立然未尝闻有联合运动会之举,今民国成立教育方针虽未有正当之规定,然于尚武精神不可不为提倡,此次联合运动闻成绩颇有可观。”
1914年5月18日至19日,第二届华北运动会仍在天坛举办。本次运动会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选拔全国运动会参赛运动员,第二是为接下来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测试场地。本次运动会一大亮点是新增了网球、篮球、排球、足球、棒球5个球类表演项目。
1914年5月20日,第一届北京教育运动会在天坛举行。本次运动会在全国运动会开始前一天举行,比赛项目主要为棍棒、徒手、球杆、舞蹈、枪操、哑铃等团体操表演,声势颇为壮观,为全国运动会增添了氛围。青年会、民国大学、汇文大学、北京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附属中学、陆军军需学校、公立第九小学、公立二十九小学8个团体参加了比赛,团体操演项目参加总人数近800人次。
各界筹办全运会
1914年全国运动会的举办,是天坛跃升为近代中国体育文化胜地的标志性事件。运动会举办时间为1914年5月21日至22日,这是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后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
在之前的历次运动会承办过程中,天坛逐步完善了专门的体育场。1914年全运会前,中央政府特别拨款对天坛体育场进行了修整和扩建,新建网球场、篮球场各2块,排球场、足球场、棒球场各1块,并于运动场东西两半部分的中间建成了500个观众坐席,加上周边坐席合计可以容纳900余名观众,这在20世纪初的历史环境下可谓国内少有。1914年5月20日《顺天时报》报道称,该会场之建筑费约2000银元,“其宏富较年前更完美”。修建过程中,外交部、陆军部、司法部、农商部、教育部等均直接拨款,其中外交部拨款500元,陆军部捐洋300元,教育、司法、农商三部各捐洋百元,很多政要也以个人名义捐款。
天坛全运会筹办的其他环节也得到了官方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交通部虽未直接捐款,但允诺“运动员来京时火车减价四成,满二十人以上者且许由铁路局特挂二等车一辆,仍按三等六成价以示优待”。运动会还获得官方乐队的支持,“场中有总统府军乐队及步军统领衙门军乐队,二队依次奏乐,音韵铿锵”。军乐队的助威增加了运动会的仪式感,场景十分壮观。
空中助威开先例
天坛全运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6名运动员参加,分东西南北四支队伍进行竞赛:黄河以北各省为北方队,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组成东方队,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为西方队,广东、广西、福建及云南合组南方队。运动会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棒球、网球6个大项,细分为23个分项。田径项目计量单位为英语国家的“码”,而非当时奥运会通行的计量单位“米”。
天坛全运会还没有金银铜奖牌制度,每项比赛获奖选手称呼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每项比赛取前三名折算为3分、2分、1分,最终按照分数进行排名。最终北方队、东方队、西方队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名。北方队有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运动员,占据主场优势。运动会没有设置女子项目,仅有男子项目。
天坛全运会的举办推出了国内最早一批运动明星,如清华学校学生黄元道,一人进入六个项目的前三名,更是获得110码高栏、220码低栏和10项运动三个项目的第一。通州协和书院学生李如松获得4个项目的前三名,110码、220码、440码三个项目第一名。黄元道和李如松两人因成绩优秀,1915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
运动会还有一个“彩蛋”——成立不久的南苑航空学校在空中助威。为了迎接本次全国运动会,南苑航校于5月21日和22日下午,在会场上空盘旋飞行,“宾客咸起仰视鼓掌欢迎,该艇飞绕数匝乃冲高飞去”,“掷下纸花无数,游者争拾之”。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某一活动进行助威,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属于首次。
(《北京日报》9.23 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