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上床睡觉了,自己办公室还亮着灯,11点巡夜一次,凌晨2点再巡一次……周而复始,只要孩子们在校,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就像一位操心的保姆,几乎没有睡过囫囵觉。17岁时,他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从沿海侨乡到闽北贫困山区支教。而今64岁的他最放不下的,还是山村里的留守儿童,“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能一直干下去”。
条件有限爱无限
开学第一天,一个佝偻的身影天未亮就出现在校园,清扫操场,迎接新来和陆续回归的孩子。
“今年床位的数量容得下新生吗?伙食怎么安排?”庄桂淦思量着。大到招生,小到孩子起居,都是这位校长给自己加码的职责。
只有孩子们回来了,他“空落落的心才被填满”。但他也担心孩子太多,“今年又多出60多个孩子,很想接纳,但实在没地方住了。”原来孩子能收则收,但如今条件所限,小学有了新的特殊门槛:谁家更困难,就先接纳谁。
学校所处的石屯镇外出务工人口多,留在当地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目前,全校有158位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寄宿生有83位,有的来自贫困家庭,有的来自单亲或失去双亲的家庭。
“他们对外界敏感,时常感到无助。”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和关爱的眼神,庄桂淦将家安在了学校。“我们负责教导孩子,上百个家庭就能出去安心务工。”望着不远处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梁纯爱,庄桂淦说。
学生半夜发烧,他们背着孩子,沿着漆黑山路摸到诊所;学生因为思念亲人哭泣,或被同学无心之语触及敏感之处,他们耐心安抚;学生寒暑假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他们陪着孩子……朝夕相处中,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庄校长夫妇“校长爷爷”和“梁奶奶”。
“有庄校长夫妇在,我们放心”
1989年,庄桂淦被任命为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刚接手时,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是一所出名的薄弱校。“课桌椅、宿舍楼、操场都没有,用了几十年的厕所又脏又臭,还有倒塌风险。”庄桂淦记得,当时学生喝水都成问题。
为了改变学校状况,他尽力争取教育拨款,并发动社会人士集资办学,筹集到不少资金。在庄桂淦努力下,小学焕然一新,教学楼得到维修,打好水井,铺好水泥路,新建了操场和厕所。
2003年,撤点并校的消息传来,不少村级教学点都要取消。庄桂淦急了:撤了学校,哪里能接收这些困难学生?
庄桂淦四处奔走,终于在2004年把西津畲族小学办成寄宿学校。退休的妻子梁纯爱还被他拉来当专业保姆,无偿照顾留守儿童。“办寄宿校比想象中难太多了。”梁纯爱回忆,最初几年,不断有家长将孩子送来,学生数量从几个一下增加到70多个。二人不免心力交瘁。
后来,学校聘请了三名后勤人员协助,但庄桂淦夫妇依旧对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事必躬亲。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消防安全、饮食安全等,庄桂淦和妻子不敢马虎。此外,虽然加盖了两层的宿舍楼,床位仍供不应求。庄桂淦和妻子就腾出自己的小房间,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睡。
每次家长们来学校,总拉着庄桂淦的手表达感谢。有的孩子跟着在外务工的家长辗转多所学校又回来了,也有的留守儿童从全寄宿制私立校转学到这里。一位留守儿童的家长余福强说:“有庄校长夫妇在,我们放心。”
勤勤恳恳耕耘,一晃大半辈子。当年,从福清市到政和县“上山下乡”的共有18人。如今,只有庄桂淦还在坚守。
47年过去,一棵棵翠竹笔直高耸。在“保姆校长”庄桂淦的守护下,近2000名留守儿童在此成长,奔向大山外的世界。而最令他欣慰的是,学校走出的孩子,后来成为老师、军人、医生、工程师、企业家,常常会一批一批回来看他们,给在校孩子分享大山外的世界。庄桂淦说,孩子能感受到爱和希望,再把这份爱和希望传承下去,“我们能起到桥梁的作用,这辈子就值得”。
(《瞭望》新闻周刊 2021年第38期 邓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