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默默无闻的麻醉医生“上场”——直面巨大暴露风险,“插管敢死队”的出现,感动了许多人。
“插管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在战‘疫’中发挥了大作用,我们很自豪。”吴镜湘是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从业至今,麻醉学教给他一个本事:身处纷乱现场,能快速发现问题症结并解决问题。因为,生命留给麻醉医生的时间,可能只有20秒。
确保医院麻醉科每年大约1.8万例心胸手术麻醉的安全和质量,吴镜湘肩头的担子着实不轻。更重要的是,他不惧危重疑难紧急病人,且同时保持着一项纪录:历年来无一例医疗差错、事故或投诉。
这份精益求精,这份拼搏精神,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吴镜湘1975年出生在新疆马兰基地,这里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核试验基地之一。他从小立志学医,1993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
“在大学时代,于布为教授就对我们说,麻醉在抢救生命上有独特专长,‘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老师这些简短有力的话深深打动了我——麻醉医生是‘绿叶’,但有自己闪光的地方。”吴镜湘至今还对本科实习时的一名专家记忆犹新,那是南京军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徐建国教授。当时,医院里很多会诊都会请他到场。呼吸科有病人脱离呼吸机困难,这位专家就从生理学上的“呼吸商”来调整患者的营养膳食结构促成脱机;当重症患者陷入肝昏迷,他能从患者的补液中分析出是白蛋白多了,产生了过多芳香族氨基酸、不利清醒,需用支链氨基酸纠正……
麻醉医生到场,险情解除!这种成就感坚定了吴镜湘“一心学好麻醉”的志向。2000年他考取二军大麻醉学硕士,师从徐美英教授;2005年考取二军大的麻醉学博士,师从俞卫锋教授。
从业逾20年,吴镜湘从事的不是一般的麻醉,而是高难度心胸手术的麻醉。
“所有努力,为的是确保万无一失,但我们也知道,有些时候,无法回避险情。”吴镜湘说,曾有测算,平均1000台手术中可能会出现1台心脏骤停,麻醉医生必须快速判断病人的问题在哪、怎么解决险情。“很多时候,现场就给你几分钟的判断时间,必须快速行动,不然后续处理会很困难,甚至带来血淋淋的教训”。
现代麻醉学发展迅猛,需要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探索新知。吴镜湘认为,麻醉学未来的一大方向是“舒适医疗”,与有创操作相关的诊疗未来都需要麻醉,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感;其二是保证安全、精准用药。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不断钻研麻醉技术,为外科医生创造更好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条件。“病人清醒后,往往见不到我们。对我们来说,看到病人良好康复,出手术室能带着微笑,这就是成就感,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这并非“遥想”,2018年吴镜湘就领衔团队借助加速康复麻醉策略开展首批试点,这些患者在接受手术当天就可以走出手术室。
2012年7月,援疆工作动员后,吴镜湘主动请缨,不谈困难、不提条件,光荣地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医疗工作。
从新疆走出来的孩子,学有所成建设故土,吴镜湘说这是一项特殊的使命。作为喀什二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吴镜湘一方面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另一方面主持参与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开展异丙酚靶控输注、心胸麻醉等新技术,填补了当地麻醉技术的空白。
“当时,条件还很艰苦,要应对很多意外情况,有时还会临时停电,需要我们手动摇体外循环机和手控麻醉呼吸机。”回忆援疆往事,吴镜湘很感慨。一年半时间过去,他悉心传授,帮助当地建起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有效推进了喀什地区心胸专科麻醉技术发展,造福边疆百姓。
(《文汇报》8.16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