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体验多款网络借贷软件发现,借贷过程中那些常常“一扫而过”的协议或声明内容,容易暗藏“玄机”。
一款累计下载量近1000万次的小贷软件,协议内容存在变相的“霸王”行为。有一条内容为“若本人在被授权人处办理的业务未获批准,本人同意被授权人继续保留此查询授权书原件和身份证影印件。”协议内容下方,是“我同意”按键。然而,2020年3月6日正式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应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撤回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授权同意的方法。撤回授权同意后,个人信息控制者后续不应再处理相应的个人信息。
如今出行、外卖、视频等软件里也经常会“嫁接”金融借贷类广告。一款市面主流的外卖软件中,便有“借钱新人礼,30元外卖红包”的字样。点击“立即查看”,旋即弹出6家不同借贷平台。在手机应用商店内,也有不少带“借款”字样、公众相对并不熟悉的借贷软件。这些软件有的是专门的借贷软件,有的则注明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平台”,“推荐”相关借贷服务。在此背后,一些“嫁接”的借贷机构的资质和放款行为更容易侵害用户权益。
今年6月,陈先生轻信了一平台“嫁接”的借贷机构广告。他偶然在一款名为“应急分期”的软件平台上,下载了“易达”极速版网贷。进入页面填写资料时,显示他有20000元的借款额度。而当填写完相关申请资料后,额度最终变成2000元。随后,页面提示已于6月15日放款成功。然而,直到6月16日晚上,他的银行卡才收到一笔1000元的实名转账。自此,高利息噩梦开始产生。“借2000元最终到账1000元。6月16日到账,6月18日便要求还款1200.20元。”陈先生说。
与此类似,网络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选择“应急分期”推荐的另外一个名为“急用先锋”的借贷机构,结果却遭遇“强制打钱”。多名网友投诉,该机构未经自己同意,甚至在没有签署相关合同合约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卡被强制打款。不少投诉者直斥,这就是“黑网贷”“高利贷”。
(《北京晚报》7.28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