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人民”概念的中国语境辨析

    《 文摘报 》( 2021年07月06日   06 版)

        当我们一提到“人民”时,总是习惯于先去寻找“人民”,去甄别“人民”。但是,理解“人民”的关键不在于“人民是什么”或“人民在哪里”,而在于“人民怎么样”,即人民的价值内涵。比如,饱受内忧外患之苦的近代中国,一直都在探索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道路。直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才走上正道。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坚守的“人民”的价值定向,它预示着中国人民从一切压迫和奴役中挣脱开来,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历经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人民怎么样”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是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行动,只有不断赋予“人民”以新的价值内涵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党中央果断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生命健康是人民最普遍的利益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统一是“人民”价值内涵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也是人民幸福的根基。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仍没有忘记摆脱贫困的历史任务。“精准扶贫”“不落下一人”的坚定信念一直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这已然成为全面摆脱绝对贫困的成功之钥。无论是“生命至上”的疫情防控理念,还是“不落下一人”的脱贫信念,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民”价值内涵的当代中国之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5.18 余根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