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马拉松已经成为国内外诸多跑友热衷的赛事。马拉松赛事对举办方对赛前预案、赛中保障和应急救援提出了很高要求。
一般来说,受到国际认可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在举办前,一定会对比赛当日的气温和湿度进行监控。出于安全考虑,马拉松比赛最适宜的跑步环境是气温在5摄氏度到1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50%到60%左右。微风的天气或者阴天,对于大多数跑者而言是相对舒适的。如果赛前天气突变,预报显示将出现极端天气情况,举办方会酌情提前开始比赛,或者将比赛延期甚至取消。
长距离跑步,如果没有清晰的标识牌,参赛者很可能会跑错路,既影响成绩,又造成安全隐患。为了有效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许多国际马拉松赛事对标识牌的设置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比如,在赛道上必须每公里设置1块公里牌,在折返、拐弯、分道路段设标识牌;终点前100米处,须设置终点标识牌和运动员分流标识牌;标识牌要足够清晰、显眼,数量要充足,高度要便于观看和识别,牌子要足够牢固且不得妨碍跑步路线。
长跑过程中,参赛者要有补给。举办方通常会在赛道沿途大约每5公里处,设置1个饮水/用水站并确保水的充足供应。超过25公里的项目,还要设置饮料站提供能量补给品;如气温较高或有较高的风险,会酌情增加喷淋设施、冰块、冰水为跑者降温。
赛事举办方在设定赛事方案时,会制定出详细的医疗方案,如急救、健康护理、救护车、各医疗站位置以及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还有最重要的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为降低跑者突发身体状况的风险,国外许多马拉松赛事会对参赛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审查。
(《解放日报》5.31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