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文化传播与“他者”视角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5日   07 版)

        明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编写了汉语教科书等读物,这些书籍推动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及中外文化交流。其中,童谣等通俗易懂的文本受众面广,传播效果较好。意大利外交官威达雷(Baron Guido Vitale)和美国传教士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分别对清末北京地区的童谣进行了收集与英译,分别出版了《北京儿歌》《孺子歌图》,对北京历史民俗文化研究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为同一种文体,且均为西人收集整理翻译而成,但其海外传播情况却差异较大。

        《北京儿歌》在中国国内出版,相较《孺子歌图》而言,需要跨越更远的传播距离。《孺子歌图》的创作目的是向美国儿童展现中国儿童的日常生活,而《北京儿歌》则是一本专为汉语学习者编纂的汉语读物,旨在介绍中华文化,并帮助汉语学习者提高阅读能力和汉语水平。因而,《孺子歌图》的受众范围要比《北京儿歌》更广,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孺子歌图》的出版加深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童谣的了解,并促使部分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这些学者后来表示,《孺子歌图》中的童谣展示了中国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生活环境;这些童谣所包含的讽刺意味和某些道德规范是值得深思的,而其中对于儿童的优缺点的看法,与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选择传播载体时,不仅应选取各类经典文化典籍,还应将童谣、现当代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涵盖其中,选取多种多样的作品进行翻译,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

        从受众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寻求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他者”是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对于中华文化有何种感受,这都是我们在进行文化的海外传播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就需要我们从“他者”视角来观察自身的文化。

        (原题:《清末北京童谣海外传播情况探析》)

        (中国社会科学网 3.29 牛艺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