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网海观潮

    《 文摘报 》( 2021年05月25日   02 版)

        临期食品走红

        央视报道,以往临期食品的处理是不少商家面临的难题,如今,这些临期食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在某电商平台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就有近万家,过去一年约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以年轻人为主。

        对年轻人来说,认可并且身体力行反浪费,值得称道。不过,在“特别低价”的刺激下,稍有不慎,临期食品就可能成为消费侵权的多发区。减少食品浪费与保证食品安全不可偏废,允许临期食品销售,必须以食品安全为前提,避免销售的无序泛滥。

        (《工人日报》5.18)

        汶川“地震少年”现在怎么样了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话题“13年前的‘地震少年’现在都怎么样了”上了热搜。从废墟中被救出后想喝冰冻可乐的“可乐男孩”,如今进入可乐公司工作;为同学举着吊瓶,守候一天一夜的“吊瓶男孩”,回到绵阳建设家乡;地震中被压伤脊椎而停止生长的“袖珍女孩”,如今是都江堰玉堂小学的音乐老师;在被救出的那一刻,在缝隙中摆出一个“胜利”手势的“夹缝男孩”,如今在成都拍摄公益纪录片,不久前还手推轮椅“跑”完全程马拉松……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地震少年”,是因为这一群体的成长,才是汶川灾后重建新生实实在在的缩影。人们最关心的,还是那些劫后余生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地震时还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少年,关心他们是否摆脱了灾难所带来的影响,能否健康成长……他们的成长,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光明日报》5.14)

        帮残障人士走出“方寸之间”

        不久前的一篇报道提到,有残障人士在东部某市乘坐地铁时,耗费40分钟才找到无障碍电梯,最终误了火车;在一些地铁站,无障碍电梯连普通人都很难找到,且有的无障碍电梯“虽设而常关”。5月16日是第31个全国助残日,不少饱受出行之苦的残障人士反映,大街上的无障碍设施很难找,让他们走了不少冤枉路,希望尽快上线覆盖全国、更加精准、及时更新的无障碍地图。

        目前,无障碍设施查询仍然局限在少数城市,而且数据不全、数据滞后现象比较严重。解决这一难题,残联可以收集残障人士出行需求,住建部门掌握无障碍设施全面信息,互联网公司有技术,多方联动才能事半功倍。

        (新华网 5.1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