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以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培育引导社会情绪

    《 文摘报 》( 2021年04月06日   07 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社会情绪的调节引导,更多的应该是对负面情绪传播的管控疏导。把非理性的、不健康的种种负面情绪控制住、化解好,尤其是防止其借助现代传媒放大发酵,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以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培育引导社会情绪,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强调。

        其一是在社会心理层面进行社会预期引导。社会发展预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是影响社会情绪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预期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良性社会情绪的培育。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科学宣扬社会幸福意识的能力,善于用“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恩格斯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以此提高广大群众主观幸福感。“防止出现一个社会群体客观社会地位高但主观自我评价低的奇特社会现象”。

        同时要讲好民族繁荣复兴的美好未来,给人们以希望、信心和力量。当然这些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受众既信且服。另一方面,要让受众了解,预期要适度。对于相对弱势群体,要让他们意识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任何利益诉求的满足都是相对的满足,而非绝对的满足;要意识到利益补偿具有阶段性特征,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对自身利益诉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树立起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的意识;要正确地定义自己的“参照群体”。对于相对强势群体,也是使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使其意识到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努力目标之一在于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追求社会的普遍幸福,“自身不能成为改革发展的阻力,而要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成为自愿的利益让渡者,最终必将会成为改革成果的共享者”。

        其二是要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协商对话。情绪传播带来的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就是“茧房效应”之下的“圈层极化”。不同观点的人在网上分别聚在一起,推动意见朝着极端化的方向移动,尔后固执己见,感情用事,不顾真相,难以沟通,甚至越辩越僵。

        为此,媒体应该更加积极地倡行善意的对话交流。一方面要协助社会完善各种利益协商体系,健全社会协商体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精神交往思想交流的功能,在各种意见观点之间架起互相沟通的桥梁,引导受众明白自己的局限与盲点,学会用道德良知“为自身立法”,培养善于接受“更佳观点的理性力量”,理性平和地进行观点意见的交流,能够容纳不一致的观点意见,进而弥合不良情绪造成的隔阂。

        其三是以新闻之善培养社会之善。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回应,要求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重新思考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与责任,以弥补信仰、情感与美德等“公共善”的缺失。社会充满善意,还会有那些欺凌、霸蛮、仇富、戾气以及“得理不饶人”甚至“不得理也不饶人”的现象吗?

        新闻宣传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之下,更多地融入善和爱的内容,从世界文明和我国传统文化中撷取爱与善的思想资源,在加以本土化现代化的改造后,将其植入新闻传播之中,态度鲜明地支持社会爱心善举,引导人们生发对德性、至善的向往,使人性与道德的光辉得到充分的彰显。

        (原题:《网络情绪传播的特征、影响及应对策略》)

        (《传媒观察》2021年第2期 张小平 蔡惠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