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研究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30日   07 版)

      中国古代的亲属称谓不仅标识特定的血缘与姻亲关系,同时以多种途径泛化并用于政治及社会领域。

      亲属称谓泛化大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并无亲属关系的成员或组织间以亲属称谓相称;二是当不同的政治或社会组织(通常是国家或氏族)建立起姻亲关系后,亲属称谓随之通用于政治领域。

      泛化的亲属称谓加强了非亲属成员或组织之间的联系,同时在非亲属成员或组织之间构建了等差有序的责权规范和行为准则。泛化的亲属称谓,旨在凭借血缘组织的力量强化政治控制和社会交往,体现了古人以“循名责实”的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关系“血缘化”的尝试和结果。在不同文明或民族中,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程度和面貌不尽相同,这与血缘组织在该文明或民族在国家产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与血缘组织在国家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高低相关。

      古代社会所见亲属称谓的泛化其实是人们试图将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符号化的工具,转移到非亲属成员间的关系之上。通过这种“变乱名实”的手段,亲属称谓泛化所及的成员将承担(或应承担)与亲属称谓本身所指对象相同(或相似)的义务,并且享受相同(或相似)的权利。即使在非亲属成员之间,亲属称谓泛化后的运用差别,也足以准确界定其关系之远近、身份之高低。

      由此也可看出,一种文明中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与血缘组织(家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程度是成正比的。当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高度契合时,亲属称谓及其背后的亲属关系的准则,便会成为处理政治或社会关系的重要凭据。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血缘组织因某种原因未能占据重要位置,则其中的政治生活的原则便不可能参照血缘组织的原则进行构建。相应地,在这种社会中,不仅不会出现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就连亲属关系本身也或迟或早面临衰落或瓦解的命运。

      亲属称谓虽是一种文化符号,却生动反映出一种文明中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题:《文明早熟与中国古代亲属制度的泛化》)

      (《史学集刊》2020年第5期 晁天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