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急救中心共接听电话1579474次,然而,超过半数电话都不是急救医疗需求。
3月18日,一辆急救车从北京急救中心西部分中心出发,调度员下达的指令显示,这是一个呼吸困难患者,要抓紧赶到现场。驾驶员吕文昊赶到指定地点时,患者家属抽着烟站在路边,一辆车正打着双闪停在辅路上。吕文昊问:“患者呢?”家属说:“患者在车里头呢,刚才拉着我们家老爷子去医院,堵在门口了,又没地儿停车,索性我就把车开到这里来了,想让你们给我拉到医院。”
吕文昊开了十六年救护车。他说,最早干这行儿的时候,绝大部分病人不到紧急关头不会轻易叫救护车,但现在,一个班出车八九趟,能赶上两件急病就不错了。
在急救医生解如君的印象里,这类“奇葩”电话不在少数。片区里的一个老太太,一天里叫了三次救护车,一会儿说找不到儿子,一会儿说心脏不舒服。“这种情况也得去看看,老人身边没人,万一有事儿怎么办。”解如君很无奈。
3月14日凌晨,调度员接到了一位男士焦急的求救电话:“我妻子浑身哆嗦,正在昏迷中。”接到调令,急救医生王超杰马上出门。到了现场,血压、血糖、心电图什么都没事,问了几句,王超杰就明白了,这是一次夫妻吵架,爱人越哭越伤心,开始浑身哆嗦,丈夫发现哄不住,打了120。
每个星期,王超杰都会碰到因为两口子吵架而呼叫120的情况,理由也千奇百怪,有的因为感情不和一个礼拜叫了3次救护车,让急救人员给评评理;还有的在电话里说心脏特别不舒服,到了一问才知道是为了把动静闹大,让对方害怕才打的120……
对于无效电话占用急救资源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亚东认为,在急救系统中,应当把调度员放在核心位置。急救系统涉及社会很多层面,国外的急救系统往往和社区卫生系统关联,不太紧急的病人可以由调度员转给社区医生。国家应当赋予调度员急救资源分配的权力,调度员才能把有限的急救资源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北京晚报》3.23 杨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