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2月25日 星期四

    消解个人主义的最终药方

    《 文摘报 》( 2021年02月25日   07 版)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深入参与社会政治问题时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开始意识到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洞悉了国家制度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并非前者决定后者,而是市民社会根本地塑造了政治形态。由是,马克思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生活的幻相:神圣公民制度里的公民实际上“被宣布为利己的homme(人)的奴仆”,而所谓参与政治的自由依然取决于财产的多寡。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作为一种透视社会与历史的全新方法论第一次得到了阐释,与之伴生的是一种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理解人的新视角。因此,追究个人主义产生的根基,要穿越制度的表象,深入考察“现实的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形式与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匹配,个人主义出现的18世纪既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膨胀式发展的年代,也是分娩着社会大生产与物质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的年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裹挟而来的私有制强化了个人主义的逐利逻辑;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孕育的巨大的生产力则为个人主义单子式的生活方式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出现了一次历史性转折:在生产力原始孤立发展之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发生的依赖关系。而当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与全面关系的体系时,相应地出现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所谓的独立生活只是浮于表面的假象,感性的现实却提醒着人时刻需要来自物质交换的支持。生成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个人主义,非但无法实现个人的独立,反而会将个人的特质消弭于货币或资本之中,社会主体由此成为均质的、以资本为尺度的人。由此,借助唯物史观的视角,马克思解释了“个人主义”思潮的物质基础,并对这一思潮中所谓的“独立”进行了彻底的祛魅。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理解世界的全新方法论,蕴含着解释乃至改变世界的意愿。因此,唯物史观能够为突破个人主义藩篱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首先,唯物史观以历史的视野解读个人主义的观念,而非直接以单纯的道德价值去评估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是否冲突,在通常的情况下,取决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而不是个人在处理自身与整体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其次,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作为人类最后一个史前史,客观上为实现真正的解放打下了物质基础。最后,唯物史观关注现实的个人发展,不满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因此唯物史观所关注的“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指向的未来,是真正人类历史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要求改变私有制与片面的分工形式,使得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成为劳动者从而解除阶级对立的藩篱,重建社会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认为,这才是消解个人主义的最终药方。

      (原题:《托克维尔与马克思:对个人主义思潮的两种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网1.19 胡天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