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节目曾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小女孩哭着站在舞台上说:“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二话不说就教训姐姐,当她辩解时,他给出一句话: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这句话暗藏了“谁小谁有理”的标准。
吐槽少年的委屈,证明了这个事实:在一些家庭内部,关于谁有理往往不取决于实情,而是取决于“谁更小”或者“谁能闹”。而“最小的”往往是最受宠的,一旦“最小的”闹起来,而做尊长的又不能一碗水端平,那就应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潜规则。
“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还包含着“小小孩再无理也总有理”的意思,这就欺负人了。
小小孩自然没有“原罪”,他们的“胡搅蛮缠”也并非天生,症结在于,骄纵始于为人父母者。他们选择性地对自己的子女施加恩惠,把施爱不均视为理所当然,造成了家庭内部关系的不均衡。
问题还不止于此,“谁小谁有理”不止在家庭内部搅乱情感沟通,还在家庭之外制造种种争议。
令人警醒的是,有些家长就连自家孩子做了恶、犯了法,也习惯性来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我们岂能唯“小”是尊、因“小”失大?
其实,“谁小谁有理”是“谁弱谁有理”的衍生之物。“弱”未必是真弱,“小”也未必是真小、真弱。但在形式上,两者表达的都是一种对于正常秩序的撬动、对于公平原则的挑战甚至颠覆。
以此而论,对于这种观念,着实不能一味退让、妥协。否则,自损事小,损“公”事大。鼓吹“谁小谁有理”或“谁弱谁有理”的最终目的,是凌驾于规则与公平之上。
(《南方周末》2.4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