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在西周时期,小康就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得到民众的认可。
“康”从现有字形看,从庚从水,除了庚有声符作用,在字源上部分显示脱谷打场的情形,水的介入,实在莫名所以。字源显示,从“庚”,表示使用扬谷工具或“舂谷”器具;从米,点点滴滴的谷粒,如同水滴四处飞扬。简化后,把谷粒飞溅四散的符号当作水滴以致写成水,也许与此有关吧。
谷粒的添加,放大了谷糠的特征,呈现的正是一幅丰收“扬谷图”——收获庄稼,脱粒打场,迎风扬谷。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谷物脱粒后扬弃的便是“穅”,也写作“糠”。在本义上,“康”指称的就是“穅”或“糠”。“康,谷皮也。”
欢腾的打场景象,只有丰收之年才会出现。在农耕时代,这样的景象往往意味着吉祥安顺,是四时和谐、风调雨顺的结果。由此,“康”获得了吉祥平安、丰收殷实、安宁快乐的符号化意义,也就有了“康,岁稔也”“康,安也”之说。
“小康”的富足安宁、身体的平安健康,正是休养生息、吉祥平安特征的进一步延伸。“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康顺、康宁、康乐,天天都是幸福的好日子。“健”是硬朗,“康”是和谐。身体无恙,内心平和,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
(《解放日报》2.9 沙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