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2月25日 星期四

    “冠名办校”让名校成“售楼招牌”

    《 文摘报 》( 2021年02月25日   02 版)

        “公办民助”“名校办民校”“联合办学”……各类冠以名校招牌的合作办学遍地开花。仅在西南某省会城市,当地教育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全市通过政府、企业与省外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开展的各类联合办学学校报备数累计达200多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所谓的名校合作办学往往有名无实。

        以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为例,该校在全国有多所分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简介中写着“与北京大学联合办学”“秉承名校理念”,校徽也与北京大学雷同。虽然挂着北大的牌子,实际上跟北京大学没什么直接关系。学校实际是由福建某集团出资与北大集团旗下“北京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合作成立。根据签约协议,该集团向北大青鸟支付品牌冠名和管理费用,但收完钱后,后者对学校并未有实质性的指导和资源投入。

        当地教育部门规划科负责人说,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是市政府引进的名企业办名学校项目。“我们在学校落地时也曾询问过冠名问题,对方的解释是学校冠名的这个‘北大’不是北京大学,而是和北大旗下的校企合作,就用了这个名称。”

        伴随着冠以各类头衔的“名校”出现,高收费、高价学位房等现象随之而来。有了“名校光环”加持,冠名挂牌学校的各类收费自然不菲,从每年两三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一些家长别无选择,只好花更多的钱去享受原本是“公益性”“普惠性”的义务教育。

        “为了让孩子中小学上个名校,只去抢名校合作开发商的高价学位房,花费少说也得上百万元。”重庆市民林勇说,更省钱的办法是通过交择校费进入名校,至少也需要10多万元,且名额有限,花钱都不一定能抢得到。

        除了加重家长经济负担、加剧社会焦虑,名校合作办学过热还容易影响当地教育生态平衡。重庆市一所民办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挂着名校招牌的冠名学校入场后,借助“名校光环”加持,与真正的民办学校抢夺优质生源,使得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挤压。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2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