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经”源出于《庄子·天运》等文献中的“六经”。大约在春秋中叶,“《诗》、《书》、礼、乐”已成为代表“遗训”“故实”的固定结构。其中《诗》《书》是文字典籍,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礼”在赵衰时代仍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文字典籍。“乐”是指礼仪中演奏的乐曲,这些乐曲通过乐工教习演肄而世代相传。在没有记谱技术的历史条件下,“乐”当然不可能载之简帛。所以,赵衰时代的“礼”“乐”均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庄子·天运》时代,“礼乐”是不是已经成书了呢?今本《仪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都不清楚,但大体可以推断为孔子所授、孔门后学所记录整理,因此在《庄子·天运》写作的战国中后期,《仪礼》成书的概率比较大,完成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乐”则因其缺乏记谱技术而始终未能成书。这样,“六经”就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诗》《书》《礼》《易》《春秋》;二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
无法成书的“乐”,夹在五本已经成书的经典之中,遂使后人误认为“乐”也是文字典籍,误解由此而来。今人在整理《郭店楚墓竹简·六德》《庄子·天地》《庄子·天下》《礼记·经解》《荀子·劝学》时,无一例外地给“六经”中的“乐”也加上书名号。不过,即使后人给“乐经”加上书名号,也改变不了它无法成书的事实,更不能认定它是一部文字典籍。
(《光明日报》1.25 陈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