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出生、从警20年,刘景杰并不像影视作品里的老刑警那般正言厉色。如果不是提前了解,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平和的中年男人,就是全力追捕“悍匪”周克华3年、经常与亡命之徒交锋的刑警。
“我从2009年的‘三·一九’案开始追捕他,到最后击毙,一共有3年多的时间。”刘景杰所说的“他”就是公安部A级通缉犯、被网友们称作“中国十大悍匪之一”的周克华。
2004年4月22日中午12时左右,重庆市两名女职员来到江北区红旗河沟的工商银行取款。她们将7万元现金装进黑色塑料袋后,径直走出了银行。此时,周克华已如鬼魅般尾随在她们身后。走了几米后,周克华忽然拔枪射击,分别击中了两名女职员的头部与脸部,两人瞬间倒在血泊中。周克华抓起装钱的袋子,迅速离开现场。据目击证人回忆,整个作案过程连1分钟都不到。这是“悍匪”周克华犯下的第一起杀人抢劫案。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他用相似的手法作案10起,枪杀11人,罪行遍及重庆、长沙、南京多个省市。
“当年受困于技术条件,确实给了这些犯罪分子一定的作案空间。”刘景杰盯着桌角,缓缓地对记者说:“周克华的反侦查能力强,不凭侥幸心理作案,如果有暴露的风险,他往往会放弃。总之,他不冒险。”
周克华冷静又冷血的特点,给追捕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2012年1月6日,周克华在南京和燕路农行前枪杀一名司机,抢走20万元现金。刘景杰随专案组追到了南京。当时,网络上关于周克华的讨论越来越多。刘景杰与专案组的同事们化压力为动力,日夜轮班,24小时全力追捕。
受困于当时的技术,专案组只能将视频录像拷贝到硬盘上反复看。“我们调了1500人看监控,几乎买光了全城的硬盘,昼夜不停地盯着电脑,连快进都不敢,生怕错过重要线索。”在艰苦的追凶过程中,刘景杰与专案组的同事们逐渐掌握了周克华的行动轨迹、行为习惯等,为后来的抓捕行动打下了基础。
2012年8月10日,周克华再次在重庆犯案。根据此前掌握的线索,专案组迅速将案情向全社会通告,公布周克华的照片、视频等详细资料。根据周克华行为习惯,专案组提前布网,最终在2012年8月14日清晨,于重庆将其击毙。
“周克华对我来说算个对手。”刘景杰说,“他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悍匪’了。”
海外追捕也是刘景杰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境外执行任务,几乎每天经历的都是“生与死、血与火”。
在海外,刘景杰多次遇到“人在眼前,却无法实施抓捕”的情况。“我们没有执法权,必须完全依靠当地警方开展工作,由于法律制度不同、理念差异,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我们已经知道嫌疑人就在某个房间里,但是他们的法律是‘没有法官允许,你不准进入那个房间’,所以当地警方就没法实施抓捕。就算某中国逃犯坐在自己眼前,有的时候我也可能拿他没办法。”更难以接受的是,如果按照当地法律的流程去走,耗时可能要一周甚至一个月。
有时候,受当地治安状况影响,中国办案刑警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去年,刘景杰与同事一起到海外执行抓捕任务,同事就在某市中心的大马路上遭遇了飞车党,身上多处受伤,在医院躺了一个月才回国。在某国执行任务时,刘景杰远远看到过当地劫匪骑着摩托车,从背包里拿出锯短的AK-47步枪抢劫,就像电影里的画面。“车走着走着,前面就响起了枪声,我们只能赶紧绕道。我们平时出门办事必须有当地的武装安保支持,要不然很可能遭遇不测。在当地,被抢甚至被杀是很正常的。”
海外调查取证有是一项困难、复杂、甚至伴随着牺牲的工作。但作为刑警,他们只能克服困难、不惧危险,因为绝不能给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的机会。
(《环球人物》2021年第2期 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