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

    一家三代的护边故事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26日   05 版)

        拉齐尼·巴依卡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冰湖里托举起落水儿童,自己则沉入湖底。世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帕米尔高原上的守边人,记住了拉齐尼和他一家三代的护边故事。

      8岁的护边员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是我国唯一与陆地三国接壤的边境县。拉齐尼所在的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

      1949年12月,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即将执行巡逻任务,目的地是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路途险峻,时常伴有雪崩、滑坡和泥石流,往返一次要三个月。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巡逻队将寸步难行。

      拉齐尼的爷爷——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担任向导,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拉齐尼一家的传奇历史由此拉开序幕。

      此后的23个春秋,凯力迪别克带领着官兵们走遍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时光荏苒,昔日步伐矫健的小伙日渐步履蹒跚。1972年,凯力迪别克将担子交给了儿子巴依卡。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拉齐尼从小就和边防官兵结下深厚的情谊。

      1987年暑假,边防部队一名新兵在巡逻时走失。刚满8岁的拉齐尼听闻后主动提出要带路,父亲同意了。官兵们跟着拉齐尼搜寻一整夜,终于找到了战友,由于发现救治及时,最终成功挽救了这名新兵的生命。

      自此之后,巴依卡巡边时都会带上儿子。学习探路、熟悉方位、察看地形……从那时起,拉齐尼立下了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的坚定志向。2004年,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接过父亲的“接力棒”,骑着牦牛行走在千里边防线上。

      三代人和他们的牦牛

      红其拉甫边防连有着全军陆地最长的巡逻路线,这里也是全军唯一因地势险要,不能乘车、骑马的巡逻线,只能依靠“高原之舟”——牦牛。高山峻岭间,即使是夏天也会突降大雪,牦牛则是人们最坚实的依靠。

      一次巡逻遭遇暴风雪,受阻的巡逻队只好在一块山谷地露宿。拉齐尼看到大伙儿冻得直打哆嗦,就用他父亲教过的方法,把15头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壁”。巡逻队靠着牦牛的身子挡风取暖,度过了那个难忘的风雪夜。

      拉齐尼有一头白牦牛,它几乎每年都陪着拉齐尼爬冰卧雪。在2014年秋天的一次巡逻中,白牦牛的腰椎严重摔伤,无法站立。拉齐尼和战友们守在白牦牛身边一直到天黑,可它还是不能起身。巡逻队不能为了一头牦牛耽误执勤任务,拉齐尼抱着白牦牛哭得像个孩子,官兵们也都哭了。临走前,拉齐尼和战士们拔了很多草放在白牦牛跟前。此后一年里,拉齐尼总幻想着白牦牛能恢复健康、自己“归队”。

      白牦牛终究没有回来。第二年巡逻时,他们看到的白牦牛只剩一个头骨,采来野花祭奠“战友”。一边的拉齐尼呢喃道:“再见了战友,再见了战友。”

      从爷爷凯力迪别克开始,70多年来,拉齐尼家有10头牦牛先后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

      拉齐尼最后的朋友圈

      2021年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周一,雪花落得纷纷扬扬,急迫的呼救声打破了喀什大学午后的宁静。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刚和同学们做完常态化核酸检测,循声望去,只见一名男童在学校人工湖中一处冰窟窿中挣扎。他的母亲在湖边哭喊呼救,情况危急!

      没有丝毫犹豫,拉齐尼第一个冲上湖面,想要伸手拉住孩子,但冰面突然坍塌,让他也跌入了冰冷刺骨的水中。拉齐尼一面拍打水面,一面奋力托举孩子。陆续有人赶来救助,但冰层薄脆不承力,冰窟越来越大。在坚持近10分钟后,拉齐尼用最后的力气将孩子往冰面推了一把,随后坠入冰冷的湖中。孩子得救了,拉齐尼的生命却定格在41岁。

      拉齐尼离开后,他年近七旬的父亲、老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每天都会去村里的展览馆待上几个小时,那里存放着儿子巡边的照片——拉齐尼过往传奇的经历,都化作照片、奖状和锦旗,珍藏于此。“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悲痛中,巴依卡说。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的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他视巡边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祖父这种精神是我家的一盏明灯……”

      这是拉齐尼创作的诗歌《南湖》,也是他的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

      (《新华每日电讯》1.20 孙哲 张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