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23日 星期六

    日常生活中催眠我们的东西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23日   07 版)

        ■[德]扬·贝克尔

        重复是催眠最有效的基本技巧之一。

        美国的一份大学生报曾刊载过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整个学期一再地在报上散布没有意义的、由字母随机组合而成的词语。这些字母组合中的其中一些经常被印刷出来,而其他的则只是偶尔出现。之后,让对这些词语一无所知的大学生们去评判哪些词有积极意义,哪些词有消极意义。结果是,大学生们猜测,常被印出来的那些词背后隐藏着积极意义,而在那些很少被印出来的词背后则隐藏着消极意义。

        这样一种评价以如下方式产生:当我们第一次感知某物时——一个单词、一张脸、一个广告、一首歌,这个一闪而过的痕迹会出现在我们的大脑里。假如以后我们不再遇到这个事物,这个痕迹很快就会变得淡薄。但是如果我们很快就第二次遇到这个事物,那么神经联结就会变得牢固。第三次时,我们就已经有了真正的“纹路”。这样继续发展下去,直到新的内容在我们的脑海里确定下来。这个过程的进行未经我们参与,且我们无法抗拒。

        研究者发现,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地识别出某物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激素多巴胺。多巴胺具有类似安非他明的效用,会使人兴奋。这种兴奋剂效应被广告和媒体所使用。“主播”作为新闻广播员,其面容会被我们无数次地看到。即便是在脸孔这个事情上,重复也会发生作用。我们都对主播很熟悉,特别心甘情愿地观看他的新闻,没有哪家电视台会轻率地换掉这一重要人物。很明显,一张不熟悉的脸最初必须承担被拒绝的风险。

        在社交网络中,类似雪崩的重复发生得尤其快。随意一条很小的消息就有可能闪电般被用户复制成千上万次。由此,我们会被无限频繁地灌输同一条消息。即便这条信息是同一来源,即便是一条假消息,通过这种方式,也会突然让人觉得是真的。倘若这条消息被我们信任的人传播,那么我们会对此消息确信无疑。因此在网络上,早就有社交媒体专家混迹于我们人群之中。他们有目的地散布消息,制造观点或是宣传产品,这被称为病毒性营销。它之所以被叫作这个,是因为它就像病毒一样繁殖,侵入我们的头脑。我们的潜意识不去询问这条消息是从哪里偶得的,也不去询问它是否只是复制过来的。潜意识首先会自动做出反应。

        在远古时代,这一机制很有意义。当我们去采集和狩猎的祖先们第一次踏上一条陌生的小路时,他们特别警惕和小心翼翼。未知的事物可能意味着危险,但是警惕和小心翼翼十分耗时。谁猜想每一棵树后都有剑齿虎群或是陷阱的存在,谁为了不掉下去而检查地面,谁就只能非常缓慢地前行。假如我们的祖先们经常走这条路,但没有发生过什么糟糕的事情,那么,他们路过得就越频繁,对这条路的看法就越好。他们知道:这里没有危险的威胁,我们曾来过这个地方,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这样,他们就能专注于最初的任务:谋取食物。

        熟悉的事物向潜意识发出值得信任的信号,它本来就对现代媒体的乘法效应一无所知。对此,只有意识明白,但它的意见起初并不会被征询。

        (《你会按我想的做:日常生活中的催眠技巧》哈尔滨出版社2020年出版 官青 孙永春/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