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19日 星期二

    “水果猎人”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19日   05 版)

        杨晓洋

        “水果猎人”是一群在全世界找寻水果的人。7年前,杨晓洋辞去高薪工作,冲进了水果的世界开始“狩猎”。迄今为止,他已尝过600多种水果。

        童年的经历埋下了热爱的种子。杨晓洋出生在河南农村,在水果稀缺的年代,外婆总是把舍不得吃的苹果放在老式衣柜里,隔一段时间拿出一个给他。从秋天到冬天,苹果一直没有间断过,他的记忆里一直有苹果的存在,“水果带着外婆的爱”。

        大学时,杨晓洋到新加坡留学,专业是精密制造,但仍保持着对植物的热爱。大学4年,杨晓洋自学了植物分类,拍摄了近20万张植物的照片,能初步鉴定出来的物种多达8000多种。毕业后,杨晓洋成为了精密仪器工程师,收入不菲。

        2013年,印尼爆发“烧芭开荒运动”事件,当地雨林遭到大量焚烧,严重的烟霾蔓延到新加坡。稀有植物的灭绝让杨晓洋痛心疾首,他决定辞职,抢救植物。恰逢此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回国后,杨晓洋投入到植物引种保育事业,并产生了植物科普的想法。

        最开始做科普,杨晓洋主要分享一些少见的植物,而这种冷门科普内容大众并不感兴趣。直到一本外国传记《水果猎人》,敲开了他新思路的大门。杨晓洋的科普定位从植物聚焦到水果上。探索水果科普的道路上,杨晓洋在百度百家号上发布的一则“住酒店不能带山竹”视频是关键转折点。

        “有一天我的姑姑要去买山竹,她就用百度搜索山竹该怎么挑,一搜就搜到了我的视频。我姑姑认真看完后给我发消息说,‘孩子,你真厉害,以前只知道你是研究水果,不知道你研究到什么程度。现在发现,你做的事情还是很有公益性的。’”

        这件事给了杨晓洋很大的触动,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象牙塔里做事,没有给更多的普通用户提供帮助。在大众习惯了用“百度一下”来满足求知欲的时代,百度拥有将知识传递到更远地方的独家优势,而且与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不同,百度上的内容向大众免费,任何人都能在百度得到他想要的答案。“知识固然重要,但平台也非常重要。如果知识没有放对地方,可能它的影响力、传播力就会大打折扣。我觉得百度是一块科普的沃土,很多人像我一样,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是百度。”

        之前,杨晓洋跑遍世界各地寻找水果。跑了一圈后发现,国外想找桃子、杏、龙眼、杨梅等水果都非常难,而在中国这些水果都很常见。一次,他和百度的工作人员聊中国水果,聊天中产生了拍摄中国水果认知之旅纪录片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10月,纪录片《水果猎人杨晓洋》正式上线播出,杨晓洋穿越整个中国,到吉林长白山、湖南怀化、中缅边境的云南芒市探寻水果。这趟国内探寻水果之旅给杨晓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晓洋在新西兰、英国吃一种叫做Kiwiberry的水果,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奇异莓,价格昂贵。但在长白山,市场、路边都在卖,当地人叫它软枣子,有红心的,有绿心的好多品种。杨晓洋买了8个品种,只花了几块钱。

        “有些在国外很贵的水果,在国内非常便宜。”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这些国外的水果是从中国引进过去的,比如说Kiwiberry(奇异莓)、Kiwifruit(奇异果),其实它们的老家就是中国。杨晓洋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于是,在《水果猎人杨晓洋》中,他选取了猕猴桃、五味子、酸木瓜、八月瓜等这些原产于中国的水果,通过水果科普刷新中国同胞对身边水果的认知:猕猴桃原产自中国,比奇异果差是偏见,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希望有更多水果能通过我的科普出现在大家的果盘里,也希望咱们国家能有更多水果走出国门。”上架一个月,《水果猎人杨晓洋》全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500万。如今,第二季正在筹划中。

        (《北京青年报》1.1 樊梦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