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传统与“网红”应找到契合之处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10日   06 版)

        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国学文化的继承,也包括在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的文化场域中的“创造性传承”。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全是精华,一些隐性的糟粕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有些人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来传播负面文化。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对年轻人意义重大。

        再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其中与新时代青年文化热点契合之处。比如,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到《上新了·故宫》,当下的青年群体对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巨大热情。究其原因,显然与这些博物馆或相关节目“有趣且有料”有关,让年轻人在乐趣中学习,在求知中获得更多精神享受,这对帮助年轻人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更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另外,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也有现实意义。比如,即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靓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

        为了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方位”与“全覆盖”工作。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年轻人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

        再者,还要兼顾好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要从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且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

        (《中国青年报》12.4 孙佳山 肖涵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