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后扶贫时代”的政策选择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10日   06 版)

        进入后扶贫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困难人口。贫困首先是一个发展问题,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是减少困难人口和防止贫困反弹的根本办法。贫困也是一个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问题,运用社会政策来调节分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亦必不可少。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下的困难人口是在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体现了“现代性”风险,如农民工伤造成的贫困,医疗、教育成本提高造成的贫困。这些与传统时期的“匮乏性”贫困不同。市场是消除贫困的第一动力,但是,市场也具有“内贫困”机制。市场在消除传统贫困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出新的贫困。未来要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同时,还要加大实施社会公平政策,弥补市场的不足。

        二是辩证地看待城乡关系。城市与乡村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乡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一般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一般低于市民,但是农村的再生产成本低。乡村空间广阔,农村实施集体土地制度,绿水青山就在眼前,再加上农民拥有包括住宅在内的大量未货币化财富,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背景下,农民的生活质量不一定低于市民。坚持保护型城乡关系,避免政策激进,保留乡村作为退路,可同时降低个体风险与社会整体风险。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宜谨慎。农民不仅深度参与全国劳动力市场,而且深度参与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一些地区的工作重点今后转移到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鼓励农民投资。必须要认清市场规律,市场是开放的,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竞争。充分的竞争带来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市场中的相对均衡。农村市场容量有限,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在市场有效的环节上,政府需避免过度介入,农业领域更是如此。

        (原题:《“后扶贫时代”的政策选择》)

        (环球网 桂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