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小康社会”的文化源头与发展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03日   07 版)

        “小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表达的是统治者设置宽松政令以体恤关怀劳动人民的思想。在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的《礼运·大同小康篇》中,对于与“大同”相对应的“小康”有过具体描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可见,“小康”是希冀出现贤能统治者、讲求仁政以达到富民强国的理想社会状态,体现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相对于有乌托邦色彩的“大同”,“小康”是历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这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文化土壤。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寻的理想社会状态。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历程。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不断融合与碰撞中,实现小康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经历了从总体到全面、从建设到建成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探索。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接力棒式的奋斗过程,是立足国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持续探索与创造性发展的过程。

        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特别是与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以人为本是小康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其根本目的。小康社会建设正是以人民为主体,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的获得感和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的。小康社会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指导下形成的。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在当时中国相对于西方整体很落后的情况下,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重点所制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以此推动生产要素的重组,进而深层次释放社会发展的活力。小康社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精神。

        小康社会的构想,融合了中国自古以来民富国强的民族梦想与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关于事物联系、发展、运动、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思想。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找到的符合本民族发展实际的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走向强盛提供了中国经验。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共同历史方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西方以“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很多发展中国家不知该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以小康社会为战略选择,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别具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制度建构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持续奋斗,形成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

        (《中国教育报》11.26 李薇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