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通识教育”的发源地,欧洲凭借其深厚的教育积淀吸引着中国学子。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许多中国学生选择留学的目标国家也在重新调整。
英国:“短时间镀金”学制
在英国留学,三年本科、一年硕士的“短时间镀金”学制备受国际学生欢迎。但是,在英国上大学一直是一种“奢侈”的教育,即学费高昂。新冠疫情让英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暴露无遗。过去在财政分配上,英国政府大量削减国家教育经费,导致大学的资本化运营过分依赖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据当地大学评估,75%的国际学生因为新冠疫情暂时不考虑继续学习。这意味着除了牛津和剑桥,英国其他大学都将面临数十亿英镑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破产。
德国:“宽进严出”
德国大学素有“宽进严出”之说,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德国高校与科学研究中心估测,约1/3的综合大学学生和1/4的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无法完成学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辍学率甚至高达50%。有些专业的学生因为挂科毕不了业,只好中途换学校和专业。在德国大学里,最痛苦的要数写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德国人对学术的严谨和敬畏是出了名的,对论文剽窃造假决不姑息。2011年,原联邦国防部长卡尔-特奥多尔·楚·古滕贝格因博士论文大段抄袭且未标明出处,不得不放弃博士头衔并引咎辞职。
芬兰:未来教育的风向标
1917年独立前,芬兰的教育效仿瑞典和俄罗斯的做法,独立后借鉴了德国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后,又学习了美国、丹麦等国的经验。赫尔辛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部负责人马娇·凯洛宁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是学校的未来和领导力。她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仅可以建立社会,还能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感,她也是芬兰“基于现象的学习”这一理念的主要倡导者。所谓“基于现象的学习”是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启发学生们从多维度综合思考事物和世界的复杂性,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北京青年报》11.2 任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