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韩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80%的农户住着茅草屋。每年春天一到,几乎家家户户的粮桶都见底,贫农经常要从富农那里赊借高达50%年息的“对半利粮食”。到了春秋季的收获季节,好不容易收割来的粮食都要用来还债。于是乎,近80%的韩国农民陷进高利债的深渊。
农村羸弱的购买力导致工业品在国内消费市场根本无人问津,不仅如此,农业生产力的严重不足,也让韩国不得不每年花上数亿美元从国外进口粮食,消耗着本该投向工业生产的资本,韩国城乡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迫切需要找到出口。
1970年4月22日,时任总统朴正熙在全国地方长官会议上提出“建设新村”的口号,把振兴农村定为国策。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从此拉开了大幕。韩国《月刊东亚》总结了“新村运动”的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这一阶段初步改变了韩国农村的环境面貌,调动了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第二阶段是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迅速向企业及城市扩大,成为全国性现代化热潮;第三阶段是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这一阶段由于韩国政局动荡,“新村运动”往往变成实权人物“损公自肥”的幌子,也使得这场运动开始由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的群众活动;第四阶段是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政府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培训和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第五阶段是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当初为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政府机构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民间机构却蓬勃发展,继续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
韩国《时事周刊》指出,“新村运动”的发起者朴正熙是韩国历史上广受批评的总统,可正是他对实现韩国农村现代化的热情以及推进“新村运动”的坚定意志,对事业成功起到重要影响。同时,正是朴正熙在视察中发现了庆尚北道清道郡新道里的农民自发整治村庄事迹,并将其作为典范在全国推广,使得“新村运动”更接地气。韩国《亚洲经济》指出,“新村运动”能够让农民几十年里心甘情愿地“守住黄土地”,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角”,要害就是农民自己有了成就感和成功感。
(《新民周刊》2020年第40期 吴健 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