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文学科而言,当下之所以要大力提倡建设“新中文”,是因为近百年来“旧中文”有着越来越偏离其应有之“道”的弊端,必须革故鼎新。这里要特别指明的是,我们着力要建的“新中文”之“新”,更多的是针对近百年来“旧中文”之旧,而非更古远的“中文”。
其一,百余年前,中国尚无学科概念,更无中文学科概念。其二,百余年来,尤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教、学、研,“中文”越来越拘泥于语言文学学科领域,“中文”的“学科化”越来越严重,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学问中,“中文”学科不但从无到有,且是学科化进程最明显、最快捷、最彻底的领域。虽说人类知识分类、分学科、分专业是知识丰富、发展的结果,依现代学科理论设立中文学科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对“中文”而言,过分的“学科化”却使其离“中文之道”逾趋疏远。这正是“旧中文”之弊的根源所在。
百余年前,数千年间,以汉语为代表的中文或称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成果载体与集中体现,“中文之学”更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与民族气质,理论追求、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等等,各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渗透式的影响,宏大而深远,相融而不可割离,可知可感而难以言说。可以说“中文”成为了中国知识之“体”,中国学问之“基”——这就是“中文”固有之“道”,是近百年来“旧中文”学科越来越忽略之“道”。因而,也应是“新中文”学科应该重拾之“道”。
作为“人文”领域的“中文”过去本来就是融于其他学科,符合人类知识产生发展的事实和规律,打破知识类型壁垒,回归相融状态,也就可以回归中文之道。
(原题:《“新中文”学科建设须回归和实现固有之“道”》)
(光明网 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