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荣
2008年10月,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Ernst Steinkellner教授(1937-)作了题为《我们能从语文学学些什么?有关方法论的几点意见》的主题发言。Steinkellner先生是世界佛学耆宿、语文学大家,他用语文学方法处理梵、藏文佛教文献之精致,已成世界同行难以企及的标准。Steinkellner先生发言指出:语文学是一门研究文本的学问,其宗旨是正确理解文本之本来意义。而今天我们这个世界赖以继续生存下去的条件就是需要人们正确理解个人、社会、国家互相发出的各种文本和信息。因此,语文学不仅是一种处理文本的学术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世界观,是指导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一种人生哲学。
世界上常有人会对人类理解他人思想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因为根据“诠释学循环”理论,拘于自己的经验和概念背景,在开始解释他人的一种陈述时,我们身上带着的全部精神遗产使得我们只有能力在他人的陈述中理解我们自己以前早已经知道的那些东西。打破这个循环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的方法。Steinkellner先生说:试图理解他人的陈述时,我们可以将对一个句子或一个陈述的最初步的领会作为起点,然后将所有现存的文献一个接着一个、互有关联地放置于一个前后连贯的序列中。这个过程即将丰富和改进我们最初的领会,而每一个新出现的资料亦都将继续改善我们的初步领会。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我们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资料为止,然后我们可以一个假设性的解释来总结我们的领会。如果以后有新的资料出现,后来者可以继续推进这个理解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此时的理解距离我们最初的领会已经很远。
当然,即使以最佳方式理解他人,也不过是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取得和平、和谐与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本身还不是一个充分的条件。要取得这种更高的社会能力,理解还须由一种开明的态度做伴。这种开明指的是我们相信他人的观点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我们愿意设身处地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Steinkellner先生相信追求这种理想是人类常见和自然的状态,世界上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与和谐的实现,必须依靠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开明态度,换言之,开明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和平与和谐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我们想与他人联合,实现和平与和谐的共同目标,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他们的想法与动机,了解他们的思想史背景,承认他们特定的价值观、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所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哪怕我们并不认同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保护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通常是真正的开明和尊重的表征。对于那些正对世界和平、和谐与幸福肩负着最大责任的大国、强国而言,保护、鼓励和倡导理解“文本”的努力都是绝对必需的。在不同的世界观、宗教和幸福观之间进行的解释性的对话将成功地为未来全球社会和平的形成做出贡献。
Steinkellner前述对“语文学”的诠释,将本来只是作为一种学术的基本方法的“语文学”即刻升华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不但人们从事学术研究时必须践行语文学的核心实践,而且就是于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必须充分地实践和体现语文学的基本精神。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Sheldon Pollock教授在他近年的一篇题为《语文学与自由》的讲演中,作了更为深刻和雄辩的发挥。他指出,语文学是运用诠释学、基于源语言以理解文本的一门学问,其地位等同于哲学或数学。若哲学强调思想的批判性自我反思,语文学则强调语言的批判性自我反思。若数学是解读自然的语言,语文学则是解读人类的语言。
(《回归语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