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夏天最好吃的东西

    《 文摘报 》( 2020年08月08日   02 版)

        我一直以为,夏天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冷饮。三十多年前,冷饮只有两种:冰棍和雪糕。

        1987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有了零花钱。我第一次用零花钱就是买冰棍。街头一位中年男子,骑着二八大杠,后座用铅丝绑着一个白色的木头箱子,箱子上写着“冷饮”的字样。招手过来,打开箱盖,里面是一截棉被。棉被当中,才是一堆冰棍。冰棍最常见的是赤豆口味,我们简称“大赤豆”。“大赤豆”像一截长长的、硬邦邦的、赤红色的舌头,舌头顶部有些红豆若隐若现。塞到嘴里,冰凉爽甜的口感,能让人瞬间忘记酷暑。

        与冰棍相比,雪糕则完全不同。从口感上讲,冰棍是硬的,咬碎了就是冰渣子。而雪糕是软的,咬一口迅速就化了。从口味上说,冰棍除了“大赤豆”,还有一种盐水冰棍,口味又咸又甜,孩子们都不喜欢。而雪糕就不一样了,基础款是奶味的,俗称“奶油大雪糕”。进阶款是“双色大雪糕”,上褐下白,上面是巧克力口味,下面是奶油味。至于雪糕的终极款,则要等到“花脸”时代的到来。

        对于孩子记忆中的冷饮行当而言,冰棍是改革开放的,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花脸”则是继往开来的,科学规划了冷饮的发展方向。没有花脸,就没有日后冰激凌大展宏图的新时代。

        啥是“花脸”呢?1991年左右,冷饮木头箱子已经被冰柜取代。在我家附近小店的冰柜里,突然出现了一种名为“花脸”的雪糕。拆开包装纸,一个戴着礼帽的小人脸立在棒子上。“花脸”依然只有两种口味,帽子、眼睛和嘴巴是巧克力的,其余部分是奶油的。“花脸”大受欢迎。冷饮厂也学习先进经验,开启冷饮改革之路,从样式到口味,从材料到名称,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盐城人而言,冷饮的各种创新之举,主要是盐城本地两家冷饮厂的举措。所谓冷饮厂,其实就是食品厂的冷冻车间。在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全城只有他们有冷库。冷库既然可以存放肉类食品,那么放点冷饮造福本地群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1992年夏天的某个下午,母亲给了我一张冷饮券,让我和表弟去厂里领一箱冷饮回来,报酬是可以一人吃一根。我们欣喜若狂。冷饮厂门口聚了一票人,都是捏着冷饮券提货的。两个中年男子抽烟闲聊着。一个说,食品厂真是好单位,冬天屯羊肉夏天做冷饮,旱涝保收稳赚不赔;另一个说,听我小孩说,还是光明的口味好,大冰砖实惠奶味还足。咱们冷饮厂这个,反正不要钱,吃着玩玩呗。

        红色的冷饮券换来一箱冷饮,鞋盒子大小,冷飕飕沉甸甸的。出了厂门,我们就打开盒子,一人吃了一支“紫血糯”。这是新品,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吃了两口顿时明白,是巧克力口味的雪糕里,掺了一些香血糯。表弟早已见怪不怪,不满地说,也不整点新鲜的,如果是我,就发明一个油炸冰激凌。

        时间犹如一盒开盖的三色杯,转眼间化得稀里糊涂,人生的选择只剩下“赶紧吃”和“别回味”。表弟的发明话犹在耳,转眼间,我们年近不惑。冷饮的发展翻了几番。不久前,突然发现真有油炸冰激凌这道菜,就是在奶油外边裹上一层面皮油炸而成。

        (中国经济网 8.5 姚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