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20日 星期四

    老百姓都应该懂点美学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20日   05 版)
    侯德昌

      近日,《篆艺字典》再版,这是一部绵延四十多年的字典。汇集了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瓦当以及明清以来的书法篆刻。每一个篆字,少则有几种,多则有几十种,这些都是中央文史馆馆员侯德昌花费20年工夫积累而成的。书里还有他精心设计的三百多枚印章图案,其中的“权钱交易”“吹牛拍马”“大师多于画匠”颇有时代感,而“风调雨顺”“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与他的农民出身有关,也是历代篆刻家从未涉足过的。

      带着大包书稿出行

      侯先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凭自己对古文字的兴趣研习摹写,到八十年代有了编写成书的想法。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古文字书籍,以记日记的方式,收入陶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还有秦篆以及近现代书画名家的篆刻印章,边看边摘录,凡刀笔精妙、结体佳美的都予以临摹,有的则以自己的审美眼光适当修饰,使其完善。1991年,从教学岗位退下来的侯老也不忘经营自己的“试验田”,继续孜孜不倦地增补这本书。无论去哪里,他总是带着一大包书稿出行。199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以手稿形式约定出版,定名为《篆书艺术》。

      即便书已出版,侯德昌还想继续完善。1994年,侯老手持书稿请教张仃,张仃建议他将小篆字体全部入书。而当侯老提着满满一个旅行包的书稿,又到黄苗子家里求教时,黄苗子先是一惊,又幽默地说道:“侯德昌,你的学问要是用秤约的话,分量可不轻啊!”2003年2月,河南美术出版社以《篆艺通典》再次出版。

      一辈子没卖过一幅画

      侯德昌为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大厅书写了“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17个隶书大字。另外,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闻名中外的划时代巨作《幽燕金秋图》也是他主笔完成的,他明确地说:“我的书画一张没卖过,要么在美术馆,要么在家里。”

      侯德昌回忆,当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刚开始的方案是瞻仰大厅那几个大字用黑体字,但黑体字是外来字,谷牧说不行,要用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字。谷牧认为应该采用书法体,但草书不行,篆书也不行,正楷又太死板,最后决定用隶书,既活泼,又有书法味道。

      侯德昌还提及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幽燕金秋图》。1994年国庆节前夕,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墙上挂上了《幽燕金秋图》,这是一幅鸿篇巨制,长16米,宽3米,是迄今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幅国画作品,是一件史诗性的作品。关于这件作品,他曾有挣大钱的机会。2000年,卡塔尔王储来访,被《幽燕金秋图》深深震撼,想请原作者复制一幅带回去。有关部门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侯德昌,“当时卡塔尔王储出价1000万美元,但我说这个无论如何不能复制,再复制我们的东西就贬值了。”

      书画创作要有正大气象

      尽管年事已高,但侯德昌仍然关心国内外大事,更关心国内书画界的发展,有一肚子的建议想提。

      他指出,近年来,有些书画从业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热衷于社交,能甘于寂寞、严肃治艺的人不多。“有的书画家没有好东西,干脆炒作,干脆流水作业,连画都不画,这是书画家的悲哀。还有的批评家根据红包说话,根据自己的爱好说话,没有站在中华文化立场去评价。”他呼吁,中国书画创作要有正大气象、民族气派,不能外国人要什么就画什么,不能哪个东西好卖就画什么,“我们不能失去自主权,要做国花牡丹,不搞奇花异草,要彰显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要对国家有责任感,否则书画家就没有主心骨。”

      侯德昌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个书画城,向公众展览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美术作品。“我认为这是可行的,老百姓都应该懂点美学,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侯老笑着说。

      (《北京晚报》2.13 路艳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