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为什么不要轻易选择读博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10日   06 版)

      总体上说,博士分为两类:学术型与职业型。应该说,现在的博士已经不同于以往,除了大量学术型博士,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有诸如教育、法律、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型或职业型博士,因此,如果对未来从事较为纯粹的学术(比如研究文学)没有信心,或者尚缺乏坚定的信念,当然也可能本来就对学术没有兴趣,但又愿意被人称为博士而需要一个博士学位,那么,可以选择读这种职业型博士。

      在本文中,我想说的博士,其实是指读了博士就要进入学术圈的人。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未来不在学术领域去发挥作用,大家就会认为这有点可惜,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什么是博士?在汉语的语境中,我们一般认为博士是一种标志,说明一个人具有了作出原创性成果的能力,当然,它也是一种标示个人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一般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

      还需要指出,在讨论要不要读博的过程中,大家很容易把博士阶段的学习与训练,与大学中的本科阶段学习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混为一谈,认为这都是大学教育,好像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作为教育机构所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博士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应该,也必须是该领域既有创新又有深度的内容,因为它最后要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方能通过,才能获得学位。一旦拿到博士学位,就证明他/她在所从事的领域中是个专家了,未来不但要进入学术领域,而且要成为一个更大领域中的专家。

      当我们明确了读学术型博士主要是为从事学术研究而作前期准备,那么,如果未来不从事学术(包括教学与研究)或者与之相应的工作,读博实在是既浪费了个人生命,也浪费了大学的资源。

      从大学资源上说,博士生名额非常缺乏,至少不富余。一般而言,学术型博士都是全额资助。在美国的常青藤盟校,绝大多数的学术型博士目前还都是全额奖学金资助,基本可以保证博士生衣食无忧——当然,如果说有忧虑,那主要是为未来忧虑,担心找不到工作。这是后话。在国内,近年来博士生的资助有所提高,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如果未来不愿意从事学术研究,是否可以考虑不读学术型博士,而把这个资源留给那些一心想读学术型并愿意在未来从事学术研究者呢?

      读完博士要不要从事学术研究,这是个人自由。当我们所培养的很多博士(特别是学术型博士)都不去从事学术研究,这就不是个人问题了。为此,我想表达如下三个观点:

      第一,读博士跟自己未来从事什么关系不大,别人无权干涉,但若从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大学资源等各种因素考虑,还是应该慎重选择。

      第二,博士之路不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这不但是对个人精神、智力、学习力、研究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个人体力与身体健康的全方位考验。因此,在未做好充分准备并对未来没有较为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要轻易选择读博。

      第三,社会上不该过分要求人们的高学历,更不应该在并非必要的机构中追求博士的数量。大众也应该明白,博士头衔听上去好听,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机构,都培养不出如此之多的博士,社会也并不需要这么多具有博士头衔的人。

      (《中国科学报》12.4 郭英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