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亲身经历这场事变的吴玉章回忆:“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了……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学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我们当时悲痛之深,实非言语所能表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一旦认识到存在的严重民族危机,便会奋起前行。正如金冲及所言:“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
1895年,严复发表《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他还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提供理论根据。
1898年,康有为在保国会发表演讲,把民族意识阐释得淋漓尽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康有为、梁启超寄希望于维新变法实现救亡图存,但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的软弱性,但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民族复兴,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次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能救中国。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斗争。
(《解放日报》12.3 曹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