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界有一句笑谈,称有位赵老师是“中国高校管理学院院长”的“院长”。这位赵老师,便是2019年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MBA教育事业开创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二任院长赵纯均。
1986年,在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做了两年访问学者的赵纯均回到母校清华大学,调入经管学院任职。那一年,清华经管学院刚刚成立两年,仍是一个学步的孩童,而赵纯均也是这个领域的大半个新人。在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等地考察后,他脑海中画下了国际一流经济管理学院应有的模样。然而摆在眼前的自家“家本”,却是本科生每届仅招30人、总数不及200人的在校生规模,以及暂借的办公室和一支背景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到底如何在这样的境遇里谋求发展?“改善师资,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争取外援。”赵纯均与同人日思夜想,拿出16个字,成为一句至今听来依然掷地有声的口号。
从那以后,清华经管学院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从1986年踏入清华经管学院任常务副院长,到2001年成为第二任院长,再到2005年完成任期,一晃20年,赵纯均看到了学生规模超过4000人,看到了伟伦楼与舜德楼拔地而起,也看到了一支多数拥有博士学位、不少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队伍。
1999年,一群研究转型经济的学者在北京开国际会议。赵纯均等来自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师受邀与参会者进行座谈,提到如何借鉴世界最优秀经济管理学院的经验,以提升自身研究和教学质量。这场座谈,最终成为清华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项目的发端。
赵纯均在20世纪90年代,花了一整年时间,在沃顿和斯隆等管理学院开展了关于美国管理教育的专题研究,相当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一流管理学院的办学思路和经验。在此基础之上,他打破常规成立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并较早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等国际顶尖商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质性合作。特聘教授项目如此,而作为清华经管学院“主产品”,MBA教育的开办亦是如此。
在多数人尚理不清MBA为何物的1991年,作为教育部批准首批试办MBA学位教育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清华经管学院MBA开始正式对外招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MBA招生院校增至二十余所,学生规模已达千人,而各校招生标准却莫衷一是。赵纯均时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他的见证与参与筹划下,MBA联考于1997年正式落地。不完全类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甄别方式,这一考试更为兼顾MBA学生,尤其侧重实践经验,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方式设计的一次本土化尝试。
不止一人评价赵纯均的眼界开阔长远。他积极推动实施MBA教学评估、新增院校的评审和辅导,制定MBA“九五”“十五”发展纲要,结合中国国情论证EMBA项目的可行性并建立项目建设基本规范。除此之外,他的心里还装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遥远西部。
2007年12月,赵纯均代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淡马锡基金会的捐赠函上签字,开启了一场绵延6年、两期,覆盖二三十所院校,影响数百教师、职员和数千学生的公益性项目——中国西部MBA师资开发办学能力建设计划。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是一期5所结对受援院校之一,现已成长为全国专业评估中云南省评分最高的单位。
“赵老师是我们的恩人。”谈及这一计划,时任院长的田卫民感慨万千,“几年里,光是我们学院里就有20多位老师受到培训,现在他们都已成为明星级教学骨干。”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为特色的学科定位正是受到赵纯均启发。
(《光明日报》11.11 陈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