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她为科学家立传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03日   07 版)

        顾迈男

      现年88岁的新华社老记者顾迈男从上世纪60年代起,报道了中国科技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不夸张地讲,她的新闻作品影响了几代国人对科学家的共同记忆。直到今天,中学生们还能从语文教科书里读到她写邓稼先和华罗庚的文字。

      “新闻稿的生命力往往很短,年轻时我就琢磨怎么能让稿子的生命力长些、耐看些。”顾迈男说,“如果我现在还年轻,我会继续深入采访那些为咱们国家做出贡献的大科学家,狠狠地去挖掘。”

        从机要秘书到科技记者

      30岁出头,顾迈男才当上记者,那时,她已在新华社做了近10年事务性工作。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科技远景规划“十二年科技规划”,我国逐步建成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顺应时代潮流,新华社也加强了科技报道的力量,顾迈男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记者工作。一名毫无采写经验、蹲了近10年办公室的机要秘书能当好记者吗?可以想见,人们对此会产生的种种议论。

      1962年夏,顾迈男走进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跟随正在研究治理东亚飞蝗的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参观实验室。看着玻璃器皿中的大小蝗虫,听着研究者们对中国蝗灾历史和灭蝗经历的介绍,她将所见所闻写成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篇重要稿件:《揭开蝗虫生活之谜》。1962年7月12日,这篇通讯被《人民日报》刊发于2版头条,此后,有人戏言,顾迈男当记者是从“蝗虫起家”的。

      1963年,顾迈男到河南新乡的农民家里住了半个月,采访在那里改良盐碱地的土壤学专家王守纯。这篇报道被《人民日报》刊发在头版头条,相关通讯《盐碱地上好庄稼》配发于报道下方、通常是刊登社论的位置。

      从被质疑到被认可,顾迈男迎难而上,迈过了记者生涯里最初的难关。

        发现陈景润和“科学的春天”

      1973年春,顾迈男已连续多年没遇到一个想去采写的选题。听说陈景润其人后,第二天一早就跑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接待她的负责人说:“这个人生命力很强,医院来了几次病危通知单,但他现在还活着,搞的那些研究也不为生产服务……”就在这时,陈景润迎面走了过来。他戴着蓝棉布的鸭舌帽,架着副近视眼镜,穿一身厚厚的棉裤棉袄,脸上笑嘻嘻的,不停地边点头边说“谢谢,谢谢”。

      之后几天,顾迈男一直在数学研究所采访,“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月,还有这样不管不顾做科研、给国家做贡献的人,不管怎样,要为他写点东西”。

      她很快写成两篇报道:《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和《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呼吁有关部门关注陈景润,给他治病。这两篇稿件和她后来采写的关于陈景润的十几万字报道引起中央领导人的重视,陈景润被送到医院治病,命运也由此转折。

      1978年初,徐迟创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陈景润”的名字家喻户晓。同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受邀出席的陈景润坐上主席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只不过是攀上了科学的一个小山包,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新华社记者对我的帮助。”

        为隐姓埋名的科学家立传

      1985年,顾迈男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采访,闲谈间,有负责人跟她分享了一则“趣闻”:物理学家杨振宁来访时,曾问一个北京大学核物理系的学生听没听说过邓稼先,对方答从没听过这个名字,杨振宁大为惊异,说邓稼先为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中国学习核物理的大学生竟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顾迈男丝毫不觉得有趣,只感到不是滋味,她觉得杨振宁批评的不是那个大学生,而是她这样做科技报道的记者。“邓稼先到底是什么人?杨振宁为什么这么关心他?我要想办法找到这个人。”

      几经周折,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她初次见到刚做完手术的邓稼先,之后,又前往邓稼先工作的“九院”,即中国核武器研究院深入采访。1986年夏,新华社对国内外播发了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轰动一时。

      “我写着写着就哭了,到现在看这篇文章心里还是特别难受。”顾迈男说。她讲起邓稼先和母亲的诀别,这个隐姓埋名的“失踪”的儿子,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秋天回到北京,在已经不能说话的母亲病床前挥动手里的报纸:“成功了,成功了!”而他的母亲至死都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先后采访过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并在之后多年长期关注、报道他们的工作情况,深知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积极努力。在科技记者的岗位上,顾迈男不知不觉间担负起为科学家“立传”的责任。

      “你问我这些科学家身上,什么东西最动人?他们为国效力的精神最打动我。”顾迈男说,“如果时光能倒流,我还想从头再来过这么一遍。”

      (《新华每日电讯》11.8 王京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