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26日 星期四

    沉醉只消三两枝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26日   05 版)

        ■胡晓军

     

        生来闻见的第一阵花香,是桂。据说有的地方,会在产妇的床头摆三两枝,若开花的最佳,作为贵子和多子的祥瑞。我老家弄堂的底端,在仅一步见方的泥土上,就有一株。

     

        母亲生我在夏末秋初,离花期只有一月。再一月后,母亲抱我在那株树下,那时的桂,不消去猜,定是开得最满和最好的。再一年后,母亲牵我走在那株树下,那时的桂,不用去想,定有几粒落在了我的头上和身上。

     

        五十多年过去,我早已移居他所,不知那株桂,是否还在。不过,那生来闻见的第一阵桂香,依然还在。

     

        生于桂约。正树底初凉,晚蝉声弱。五十余年所忆,忆来斑驳。最真慈母中怀抱,作轻歌、温存如昨。习牙牙语,行蹒蹒路,试尝忧乐。

     

        已知是、花开叶落,以无穷轮转,将人磨却。余事皆随云水,不消猜度。愿凭词笔教稍住,更高吟一曲何若。对弯弯月,倾滔滔酒,俱难商略。(调寄《桂枝香》)

     

        我知那香,并不是从弄堂的底端来的,而是从记忆的深处来的。桂香如故,人却慢慢地老了。人当然不是被桂香催老的。我只想以笨拙的词笔,将它悄悄地留下来。

     

        桂有谐音,能喻贵。古代士子赴京应试,常称折桂去也。若是前三,则以花色定等次,银桂探花,金桂榜眼,丹桂状元,难怪老戏里的状元,一律着大红袍。折桂前后,往往加上蟾宫二字,即月中的仙桂。相传春秋战国时代,两国修好,多行互赠桂枝之仪,以示和为贵,相当于西方的橄榄枝。说及西方,欧洲有月桂,采其枝叶结环,作为竞技优胜者的头饰。桂冠一词,中国人不仅接受,更视作己出,应是与折桂意涵相同的缘故。

     

        桂助诗兴,能催诗。尽管百花都能催诗,但桂的最优处,在于与酒关系最密,而酒正是诗的灵媒。“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屈原想以北斗为勺饮桂花酒,再用桂树作木兰花车的旗帜。自此桂诗绵延不绝,白居易“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李清照“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吴文英“天外幽香轻漏,人间仙影难寻”,多为以桂自比。杨万里则别出心裁,用来安慰失意的朋友:“尘世何曾识桂花,花仙夜入广寒深。”无论自比还是喻人,想来他们以桂为诗时的情态,大多是一手执笔,一手擎杯的了。

     

        桂性坚刚,能延寿。传说汉武帝修上林苑,广栽花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百株。后来国势衰微,苑景破败,花木绝多枯死,唯有桂树繁茂,长生有若仙桂。

     

        五十多年过去,我对桂的喜爱,却与岁月俱增。我上班的地方,是幢三层小楼,紧邻大马路与高架桥,噪音废气,日夜弥漫。然而,就在浑浊污秽的空气里,就在我的双层钢窗下,就在仅一步见方的泥地上,有株桂树,每到花期,定然开放,放出阵阵花香。

     

        是的,是阵阵而非缕缕。桂的最奇处,是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浓,似有不可阻挡之力。稼轩说桂“染教世界都香”,他因“无顿许多香处”,故而“只消三两枝儿”。一树花开时,恰秋渐肃而风渐杀,愈有花气袭人之意,却不是“知渐暖”而是“知渐寒”了。

     

        每年闻见第一阵桂香,都会打开那窗。此时的空气,不用去猜,必有噪音,有废气,有致癌物;此时的思绪,不用去想,必有幼年,有少年,有温馨感。临下班时,我走到那株树下,折三两枝,回家插于瓶中。

     

        (《新民晚报》9.16)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