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中国的城市里,尤其是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看见黑人一点都不奇怪。回到唐朝,长安人看到一个黑人,会目瞪口呆并围观么?答案是:不会。彼时长安,黑人很多,长安人看见黑人的机会,甚至可能比今天还要多些。
长安的黑人,当年统称为“昆仑奴”,与“新罗婢”并称(“新罗婢”来自今天的朝鲜半岛,当年在长安以擅长料理家务著称)。但专家研究认为,昆仑奴大多不是来自非洲。《旧唐书》上写道:“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林邑”是今天的南亚印支半岛南部,唐时有占婆和真腊等国。美国学者薛爱华在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认为:“昆仑奴”就是最广义的“马来人”,“在中世纪时,汉文文献中的‘黑’字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个肤色比汉人更黑的民族”。“那些生性勇敢、擅长游泳的‘昆仑奴’,或者是来自巴布亚和美拉尼西亚的某些类似黑人的种族。”
当然,薛爱华也认为,在唐朝的黑人中,确实有一部分来自非洲,但是为数甚少,“非洲黑人奴隶只是在唐代的一个短暂的时期内,而且只是在少数显贵集团中知名”。当时汉人将这部分非洲黑人称为“僧耆”或者“僧祗”,《唐会要》和《新唐书》都记载了诃陵国(大约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两次向唐朝进贡了少量的僧祗童、僧祗女。诃陵国从哪里找到的僧祗人?薛爱华考证后认为:印度海盗比欧洲人更早干过买卖黑奴的勾当。
最近火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很多外籍人士:
比如伊斯,景教僧,大唐跑酷高手,还是波斯王子。他是有原型的:卑路斯,波斯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亚兹德盖尔德三世的儿子,妥妥的波斯王子。《旧唐书》记载:大食(阿拉伯)在入侵波斯时,卑路斯的父亲被杀,卑路斯沿丝绸之路逃到长安求援,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卑路斯请在长安立波斯胡寺,以作波斯人集会之所,置于长安醴泉坊。他最终老死于长安。
比如右刹,来自大草原的“狼卫”所部放在长安的质子。这一位也是有原型的:突骑施(西突厥一部)归属唐朝,为表诚意,奉德可汗派王子“少自绝域质于京师”,这个王子的名字很有意思,叫“光绪”。他以突骑施质子身份入朝充作宿卫(保卫皇室的一种官职),地位较高,这位光绪王子也是在长安去世的。
在当年的“长漂”中,卑路斯和光绪,属于靠出身赢在起跑线上的那种,但他俩并不是在长安混得最好的。混得好的是谁呢?非常多。比如高仙芝,比如哥舒翰。前者是高句丽(今朝鲜半岛)人,后者是突厥人,二人均是唐朝名将,少年时即开始在边疆打拼。来到长安时,二人均获高官厚禄,位极人臣。不得不感慨:唐朝真是海纳百川,异族也能建功立业,“长漂”也能出人头地。
寻常长安人,已经习惯了自己身处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精明的长安老板会雇佣带有异国风韵、面目姣好的异族女子当酒馆服务员,好酒的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新华每日电讯》8.16 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