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17日 星期六

    周信芳女儿周采芹的故事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17日   05 版)
    周采芹年轻时的剧照

        周采芹已经83岁了,可是,她那双锋利的眼睛仍然能够穿透银幕,让你在注视她时生出一丝敬畏,因为这双眼睛仿佛会洞穿你的一切。周采芹是个强势的女人,连她自己也说:“我是只豹子啊。”

     

        7月2日,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上映,电影的主角就是周采芹。

     

        周采芹,父亲是京剧大师周信芳,母亲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裘丽琳,她自己则是第一位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华裔院士、第一位华人“007邦女郎”、第一位在伦敦和纽约两地领衔主演舞台剧的亚洲演员……

     

        周采芹这个名字曾是好莱坞对华人演员的基本认知,那时在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我是一个出生在戏箱里的孩子,从此我就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京剧《打渔杀家》的鼓点声响起,周采芹在电影中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1936年11月30日,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他的第三个孩子周采芹出生在了巡演装行头的戏箱子里,父亲为其取名“采芹”,取自诗经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或许是父亲的遗传基因,周采芹从3岁时便说长大要做演员,父亲给了周采芹“根”,母亲则塑造了周采芹这个内心强大的人。

     

        母亲裘丽琳的外祖父是苏格兰裔海关官员,父亲裘仰山同时拥有谦和茶庄与致和钱庄两家产业,是上海滩名门。因为看戏,裘丽琳爱上了周信芳,并不顾一切与他私奔,轰动一时。之后裘丽琳成为周信芳最坚强的后盾,两人共育有6个孩子,除大儿子外,其余5个都被送到海外,其中就包括周采芹。

     

        17岁那年,周采芹考上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表演,成为该院首位华裔学生。离开中国时,父亲送了她《文天祥》的剧本,并对她说“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母亲送她一块欧米伽金表,这两件物品成为周采芹在海外的精神支持。

     

        母亲裘丽琳对女儿影响深远,她对周采芹说:“别像其他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就指望着嫁妆,它只会像磨盘一样吊在你的脖子上,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这样你就能轻装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1959年,未满23岁的周采芹得到了主演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的机会,成为第一位登上英国伦敦西区舞台的中国主演。一时之间,“苏丝黄”红遍伦敦,旗袍也成为伦敦最时髦的衣服,拉直染黑头发、画杏仁眼是最风靡的潮流。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周采芹的名字整整挂了3年。

     

        1967年,周采芹从伦敦到了好莱坞,出演“007”系列电影,她在《铁金刚勇破火箭岭》中扮演英方在香港提供给邦的风尘女子,用来演绎邦德假装被杀的一幕,成为首位华裔“邦女郎”。后来周采芹又参演了《007皇家赌场》,扮演中年赌妇。也就是说,她出演了两部007电影。

     

        1980年,远离故土近30年的周采芹来到北京,在中央戏剧学院执教,她说:“在国外大家都叫我采芹,而中国把‘周’还给了我。”

     

        老演员杜源回忆1980年第一次见到周采芹,说还记得周采芹是一个“飘”进来的、穿着牛仔裤的充满魅力的女人,她让大家明白了什么叫“松弛”。杜源对她的一句话铭记到今,“如果你放松了,你就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1993年,57岁的周采芹参演好莱坞历史上第一部全亚裔主演的电影《喜福会》,事业重新起步。此后,她又出演过电影《艺伎回忆录》《神盾局特工》《惊天魔盗团2》《实习医生格蕾》《红楼梦》等诸多作品。

     

        在《红楼梦》中扮演贾母,开始很多人认为不合适,因为老太太常年生活在国外,连中文都说得不流利,但是导演李少红只是说了一句话,“周采芹,闭眼时是只猫,睁眼时是只狮子,没有谁比她更合适了。”

     

        2007年,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周采芹骄傲而坦然地谈起自己的年龄:“如果想做的事情都在手上、该领悟的道理都明白、该练达的人情都清楚,那么流失的胶原蛋白,都是我们给时光交的学费,衰老就是成长的勋章。”

     

        (《北京青年报》7.18 张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