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代历史的人,对“九门提督”一词并不陌生。在清代,它是一个官职,即步军统领(保卫京师重要力量步军统领衙门首领)的俗称,因为最初要负责京城内九城的安全,所以民间也叫“九门提督”。
步军统领衙门创设于顺治年间,最初只统辖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步兵营,为正二品。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加强京城治安和保卫,始命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务。
当时京师的内城共有城门九座。除正阳门没有驻军外,八旗步军按方位驻守: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步军统领衙门的权力得以扩大。当时,内城九门属步军统领衙门管理,而外城巡捕三营又属兵部督捕衙门管辖,康熙皇帝便以“内外责任各殊,不相统摄,遇有盗案,反难查缉”为由,将外城巡捕三营,也归步军统领衙门管理。除此之外,督捕、都察院、五城所管事宜,也交与其管理。至此,步军统领衙门职权范围不仅包含内城九门,还包括外城,其印信全称也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在乾隆皇帝将巡捕三营增设为五营后,步军统领所辖兵丁分为两大部分:步军营(八旗兵)和巡捕营(绿营兵),所辖兵员总额约三万余人。步军营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抽调;巡捕营则由绿营兵丁抽调。
清代向来尚武,历朝帝王整军经武之谕不乏史册,对士兵的训练尤为重视。步军统领也不例外,对其管辖下这三万余人的选拔和训练极为严格。
嘉庆十八年(1813年),京城发生“癸酉之变”(天理教教徒林清率众攻打紫禁城),一度给京城造成混乱。实际上,在事发之前,有人摸清林清攻打皇城的具体路线和时间,并向时任步军统领的吉纶汇报。谁知吉纶不仅不以为意,还认为这是存心给太平盛世抹黑:“近日太平乃尔,尔作此疯语耶?”事后,吉纶因玩忽职守被革退,嘉庆皇帝改命由英和署理步军统领一职,并重申务必加强武备和兵丁训练。
关于步军统领衙门的具体职守,各种史料、笔记中均有记载。《骨董琐记》卷三谈道:“步军统领,俗呼九门提督,本名乌可勒,管东西四旗步兵,分左右翼,兼管九门,位于上三旗都统埒,其职专司缉捕,颇似明之锦衣卫。”
其主要职责自然是保卫京城,除此之外,它还兼有稽查禁制、管理门禁、编查保甲、审理案件等职能。
稽查禁制,就是执行朝廷的各种禁令。例如,当时严禁在内城开设戏园,更不允许旗人及官员进入戏园,“如有旗人擅入戏园,一经拿获,除将本人照律惩治外,并将管束不严之都统交部议处”。另外还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至官员等闻竟有不修边幅、狎比优伶者,甘近下流……着步军统领衙门严拿究办,立即奏闻,从重惩治,以肃禁令而端风俗。”
清代还规定官民住房、坐车、服饰不能违例僭用,不准屯积米石,不准在内城燃放起火,不准在皇城大作鼓吹等,若有犯者,亦由步军统领衙门即行严拿。
步军统领衙门还因参与司法审判,被当时人称为“北衙门”,与称作“南衙门”的刑部相对。不同时期,步军统领衙门与刑部所负责的权限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步军统领衙门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责:发信号炮。顺治十年(1653年),在白塔山(今北海公园琼华岛)和内城九门各设置信炮五门、号杆五枝、龙旗五个、灯笼五个。昼挂龙旗,夜悬灯笼。九门城楼上设有金牌谕,上面书写“奉旨放炮”、“发信炮金牌”字样,存于大内。若京城发生紧急情况,步军统领衙门则凭金牌奉旨放炮,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
(《北京晚报》8.6 陈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