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
宋元时期,狄仁杰成了非常受欢迎的人物,出现了大量相关作品。他被当成恢复李唐天下的功臣来塑造。历史是狄仁杰故事的起点,在文学领域的滥觞应为宋代话本《梁公九谏》。
《梁公九谏》的内容多取自史料,描写狄仁杰九次劝谏武则天的故事。第一谏开头点明武则天临朝称制,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武三思为储君。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嗣圣元年,则天临朝,废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帝。载初元年,革唐为周,降皇帝李旦为皇嗣,加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并没有立武三思为储君一事。对于武则天欲立武三思还是武承嗣为储,两唐书记载有出入,话本取《新唐书·狄仁杰传》之说,虚构了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储君的情节。在第一谏中,众臣都赞成立武三思为储,只有狄仁杰一枝独秀,触颜直谏,突出狄仁杰不随波逐流,为社稷舍生忘死的精神。
第二谏,狄仁杰举李显与武三思同时招兵,但效果相反的实例证明,李、武两家相比,李家更得人心。第三谏,狄仁杰认为祥瑞天兆都暗示武家只享则天一朝。前三谏是狄仁杰直言劝谏武则天。第四谏责备武则天违背三从,犯了五逆。第五、六、七谏是通过解梦来进谏。第七、八谏是武则天以钱财诱之,以死逼之,皆不遂。第九谏,狄仁杰说服武则天具礼迎中宗归位。
关于狄仁杰返周归唐的事迹,《旧唐书·狄仁杰传》的记载集中于两点:一是以母子之情说服武则天传位于中宗;二是说服武则天公开迎归李显。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有两处改动较大。一是加入了狄仁杰与王方庆为武则天解梦的情节,二是狄仁杰以死后配飨打动武则天。这两点都成为后世叙事的重点。所史书所载,在说服武则天传位给李显的事件中,吉顼、李昭德、张易之、王方庆等人都出了力,而小说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把这些事迹全都集中在狄仁杰身上,把归政于李唐的功劳都记在他一个人的名下。后世作品中,无论如何演绎狄仁杰,返周为唐一直是狄仁杰生命中恒定不变的、居功最伟的重头戏。
《梁公九谏》是以狄仁杰为主人公,主要突出狄仁杰拼死直谏,恢复唐祚的忠臣形象。武则天是配角,本来是被贬低的,但却意外地从反面抬高了形象。
其一,武则天并不是乾纲独断,而是有事常常征求臣下的意见。对自己的执政效果也常常向臣下了解,如第三谏中武则天问道:“朕自为君以来,有什么圣明?有什么无道?”
其二,能够容忍反对意见,不轻易诛杀逆己之意者。所以狄仁杰才能够有胆量劝谏,而且竟然主张杀掉武家的正统继承人,武则天的亲侄子,皇储的候选人。从正面看这是为了表现了狄仁杰的胆略,从反面看,狄仁杰的胆量越大,越反衬出武则天胸怀之宽广。第四谏中,狄仁杰竟然指责武则天违了“三从”,犯了“五逆”,自古至今,凡是能控制住朝廷的君主,不可能忍受大臣如此以下犯上。君主的直接反应多是勃然大怒,立刻惩处,但武则天却心平气和的让狄仁杰说下去。
其三,爱惜人才。第八谏中,狄仁杰欲赴油锅时,武则天连声叫武士拽住狄仁杰的衣服,一个“连声”,显示出武则天的迫切心情,表现出对狄仁杰的重视。像狄仁杰这样抓住一个问题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知死活的进谏,充分表现出武则天的胸襟气度。
其四,武则天善于纳谏,能够接受臣下的意见并付诸行动。如第九谏,本来已经迎回李显,遂了狄仁杰的意,但狄仁杰又要求则天率百官,备礼以迎,武则天仍能接受。
(选载三)
(《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